“周恩来故居为何如此破烂?”近日,武汉摄影家董汉芳的一篇博文“一石激起千层浪”。
周恩来故居,是坐落在武大珞珈山上“十八栋”之一的现19号楼,周恩来1938年在此居住过4个月(1938年4月至8月),而事实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周恩来入住前,“十八栋”就已盛极一时,象征着无上的名望与地位,只有“教授中的教授”才能入居此处。昨日,记者亲自探访珞珈山,发现如今的“十八栋”呈两极分化,已翻修过的再无旧迹,未被翻修的则残破不堪。
从武大珞珈山庄的一条道上绕过去,三排小洋楼在葱郁古木中忽隐忽现,前排从1号到9号,二排从8号到14号,最后一排则是16号到20号,独缺了15号,一位路过的老人告诉记者:“15号楼前几年垮了,现在只有19栋楼。”
“所谓‘十八栋’,最早是指20世纪30年代初在珞珈山东南麓落成的18栋教授住宅,一年后又增建了4栋,总共达到22栋,抗战期间又被侵华日军拆毁了1栋,还剩下21栋,但习惯上仍一直以‘十八栋’来泛指这一带。”武汉大学档案馆馆员、武大校史公共选修课任课老师吴骁告诉记者,至于21栋楼怎么变成了20栋,又怎么变成了今天的19栋他就不太清楚了,现在的编号是重新再编的。
记者首先找到的是1号楼,三层小洋楼的门窗都被红砖封死,周围草木丛生,和1号楼同等命运的,还有2、3、19和20号楼,2号楼虽有窗户被封死,但尚有衣物晾晒,据悉一位林姓老人居住于此,记者未得访见。而19号楼,在周恩来1938年入住的时候,被称为一区“十八栋”27号,现在该栋楼周围墙壁都已剥落,由于门未上锁,游人可以随意出入。
该楼大小有4个楼层,最底下是厨房,最上面则是储物室,二楼和三楼都有很大的会客厅,也有独立的卫生间。阶梯上的红毯开始残破,房间里除了垃圾还有焚烧过的黑灰残存,灰尘和蜘蛛网占据了所有的墙角,除了门口几个字,房间里再无任何可以辨认出“周恩来旧居”的痕迹。
在未被翻修的这5栋楼里,行人能够随意出入的除了19号楼,还有20号,该楼则堆满了废弃的木头和钢铁等物,玻璃碎片随处能刺到行人。至于另外的14栋楼,光景则大不一样,记者看到,武汉大学设计研究总院的牌子让这些30年代的房子已焕然一新,几乎无旧迹,“房子被修整之后做了科研办公室等用,有一次一个学生看到这些房子后发帖称珞珈山上新修了小别墅,十分漂亮,我看了之后十分尴尬,不清楚房子历史的学生都以为房子是新建的。”吴骁无奈的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