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调查显示99.5%受访者曾遇作假 法不责众心态驱使

时间:2010-09-07 09:37   来源:中国青年报

  

  漫画:石语

  方舟子认为,应该由政府管理部门和专业机构建立规范的打假渠道,调查过程和处理结果应该尽量透明公开

  如今,作假行为似乎无处不在,假货、假学历、假养生、假景点……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对136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仅0.5%的人肯定自己没遇到过作假行为。具体来说,85.1%的人遭遇过“短信诈骗”,83.7%的人遭遇过“假货”,77.0%的人遭遇过“盗版书”。其他还有:虚假报道(70.4%)、盗版CD(70.3%)、街头骗术(70.2%)、假政绩(57.1%)、假发票(52.1%)、学历作假(42.0%)、学术作假(41.8%)等。

  在急功近利、法不责众的心态下很多人开始参与作假

  在某国际旅行社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苗新辉,前段时间每天要看上百份简历,她发现几乎80%的简历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作假问题,“面试时,我会让他们重新写份简历进行对比,工作单位、起止时间、职位等,经常有对不上的。”

  “求职者也是被现实所迫。用人单位要求越来越高,求职的人又多,如果不修饰简历可能连面试机会都没有。”苗新辉说。

  本次调查显示,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有意无意宽容甚至参与作假。比如68.7%的人“明知是盗版书却依然购买”,47.9%的人“明知是冒牌服装却依然购买”,31.6%的人承认自己曾“考试作弊”,16.6%的人承认“论文抄袭”,14.2%的人“明知是假发票却依然购买”,5.9%的人承认自己“学历作假”。

  知名打假人士方舟子,在接受中青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造假是有社会基础的。很多人之所以痛恨造假,不是出于义愤痛恨造假本身,而是痛恨自己没有造假的机会,所以有了机会,也会参与造假。

  “我们的社会正在面临严重的诚信危机。”北京京鼎律师事务所主任张星水律师认为,目前公众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比较淡漠,大家觉得遵守规则会吃亏,不守规则的人往往短期获利,在急功近利、法不责众的心态下很多人就开始破坏规则,参与作假。

  为什么有这么多作假行为?调查中,79.8%的人认为是“政府部门监管不力”;72.4%的人认为是“作假成本低,打假成本高”;排在第三位的是“相关法律法规滞后,惩罚太轻”(69.4%);55.9%的人表示“小假被宽容,导致大假横行”。

  方舟子说,绝大部分的“假”都很低级,打假的门槛和成本并不高。但是管理、执法部门对造假缺乏监控,处罚又太轻,使得造假成本低、风险小、获益大,这才是导致造假无处不在的主要原因。

  遭遇作假,为何61.7%的人选择“忍了”?

  “合同上标明了房子层高不低于2.8米,等交房时一测量还不到2.6米。一共14层的楼,相当于少了整整一层!”和大多数买房者一样,北京市某图书公司职员李晓蕾遇到房地产公司明目张胆作假,尽管无比气愤,却感到无可奈何。“我们年轻人,能有个房子就不错了,工作又忙,哪有时间去投诉折腾呢?”

  遇到作假行为,人们通常怎么办?调查中,“忍了”排在第一位,61.7%的人选择此项。33.3%的人会“和作假人交涉”,28.4%的人“不知道怎么办”,25.9%的人选择“网上曝光”,19.7%的人会“打12315”,18.7%的人会“向监管部门举报”,15.2%的人选择“向媒体曝光”,4.7%的人会“向法院起诉”。

  张星水律师接触消费者维权16年了,他觉得,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很多人为生计奔波,根本没有精力去打假。“他们也没有专业的知识、经验、技巧和资金。一些人还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所以能坚持下来的民间打假人士。都被看成孤胆英雄式的人物,特别值得钦佩。”

  方舟子在谈到自己坚持打假的原因时提到,“目前国内学术造假泛滥,却缺乏一个举报、处理学术造假的规范渠道,只能借助个人的力量进行舆论监督,起到一点威慑作用。但是靠个人力量进行学术打假,没有足够的资源,权威性不够,也没有处罚的权力,能起到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打假的主要责任在谁?87.6%的人首选“政府”,其次是“法律法规”(66.1%),46.6%的人认为是“行业协会”,40.2%的人认为责任在“公众”,14.6%的人选择“民间打假人”。

  方舟子认为,打假的主要责任在于政府管理部门和专业机构。中国应该由政府管理部门和专业机构建立规范的打假渠道,接受举报,进行调查和处理。为了避免腐败,调查过程和处理结果应该尽量透明、公开。

  “除了加强立法外,一定要加强执法监督。”张星水说,对作假的治理应该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民间、立法和执法、法治和德治多头并举。他倡议建立“中国诚信日”,强调所有自然人、法人都讲诚信和自律。公民不说谎、企业不制假、学术不剽窃、新闻界不做假新闻、法律界不制造冤假错案……

  调查显示,81.4%的人希望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和查处力度;79.4%的人期待完善法律法规;71.1%的人提议建立全社会诚信机制;58.7%的人认为需要加强行业协会的规范作用;56.4%的人建议,从自身做起,不买假、不作假。(本报记者 王聪聪)

  新闻中心 两岸 社会 国际 台湾频道

编辑:王怡然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