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经过近20年的努力,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华盖木的引种栽培已获成功。31日,专家组将在其原始生长地云南省马关县古林箐自然保护区内对其进行移植,一旦成功,华盖木将回归故里。
华盖木起源于1.4亿年前,是木兰科中最古老的单属种植物之一,因其树干挺直光滑,树冠巨大而得名。由于分布范围狭窄,且数量稀少而被称为“植物中的大熊猫”,其对生长环境的土质、湿度、温度等要求严格。据了解,由于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华盖木的生存一度受到严峻挑战,数量最少时全世界仅存10棵,寥寥分布于云南省境内。就在濒临灭绝的关头,云南省相关部门及时对华盖木进行了拯救和保护。通过近20年努力,目前该物种的引种栽培已获成功,云南华盖木分布面积已扩展至30余亩,实生苗及幼树超过6000株,广泛分布于中越边境的红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一带。
专家组负责人孙卫邦介绍说,人工引种培植珍稀物种的目的,就要是促进该物种在原始地长久地存活、繁衍,进而使其恢复到自然生长的良性状态。马关县古林箐自然保护区作为华盖木的原始生长地,在那里移植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和意义。他表示,课题组首期将选取200株人工培植的华盖木进行试验。如果移植成功,不仅是华盖木保护研究的一大进步,同时对于其他珍稀物种抢救也将起到示范作用。
据悉,此次回到原始地的珍稀植物除华盖木外,还有西畴青冈、显脉木兰、杏黄兜兰等苗木,他们也将由此踏上了回归自然重建种群之路。
地处长江、珠江等6大国际国内河流上游或源头的云南,生物种类十分丰富,是全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目前除华盖木外,还有巧家五针松、弥勒苣苔等8种珍贵植物数量也不足50株,云南极小种群物种保护责任十分重大。截至2009年底,该省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52处,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站30个,野生动物疫病监测站683个,鸟类环志站6个。这些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确保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杨颖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