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河北8名农技人员不认同安置措施 3年不领工资

时间:2010-07-05 09:59   来源:中国青年报

  瘦高,黑红脸庞,42岁的女农艺师吴瑞敏被同事们称为“大姐”。她已经3年没有领过工资,“就连生活费都没有拿到一分钱”。

  “没拿到一分钱,那是因为她们不要啊。政府已经把钱拨下来了,她们就是不领。”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农业中心(即县农业局——记者注)王副局长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解释说。

  与“大姐”一样境遇的基层乡村农技员,在乐亭县一共有8位。她们都来自乐亭县农业科技研究所。

  “国家优质棉基地”的日暮

  农科所距离乐亭县城25里地。20年前,河北农业科学技术师范学院作物栽培专业的大专生吴瑞敏背着包,骑着自行车,到这里报到。

  “我们8名农技干部,都是从庄稼院里走出来的,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毕业分配,我们希望留在县城,但我们去了25里外的武园。即使如此,我们并没有觉得‘悔不当初’。我们以农科所为家,扎根基层,安心工作,十几年、二十来年,在农技推广战线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着青春。”

  记者看到,农科所2007年1月上报县里的材料显示,1982年~2000年,乐亭农科所作为重要参与单位,选育推广了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辽棉9号、辽棉13号。1994年以来选育的“中棉39号”,至今仍在河北、江苏、山西等地被推广种植。

  当地农民还记得,曾经每个收棉花的秋天,棉农的长队能从收棉站的大屋一直排到百多米外的大门口,熙熙攘攘。一溜儿八九间的“棉检室”、“棉农休息室”,常常坐满了人。

  约有足球场大的露台上,“一排排堆的全是新收的棉花,堆得比人还高,要用梯子才能爬上去”。几根两米多高的粗铁管横亘全场,管身上分出支管,将大团的棉花吸进去,源源不断地传送到加工车间。车间是在1985年由农业部基地处投资60万元、河北省财政厅投资70万元建成的。它是河北省首家良种棉轧花厂及泡沫酸棉种加工车间。

  而今,农科所大门敞开,两米多高的院墙内空荡荡的,偶尔一两声鸟鸣,穿堂而过。“棉农休息室”玻璃破碎,门前杂草丛生,“铁将军”把门。

编辑:吴怡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