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中国老龄人口已达1.6亿 “空巢老人”问题不容忽视

时间:2010-07-04 12:59   来源:光明日报

  目前,我国的老龄人口已达1.6亿,并且以每年800万的速度增长,城乡空巢比率分别为49.7%和38.3%。全国老龄办2008年发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指出,今后空巢现象将更加普遍,空巢期也将明显延长。与发达国家独居及夫妇空巢户高达70%-80%的比例相比,我国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

  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空巢老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有报道说,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核心城区的老人中,空巢率高达70%。而随着大量中青年农民工外出打工,老龄化趋势下的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已经显现。不少“空巢老人”正面对或遭受心理危机的困扰,不少人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是多数“空巢老人”的真实生活写照。

  空巢老人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生活保障,尤其是农村地区老人的养老问题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任务;二是日常照料服务。目前的老年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既缺乏专业的管理公司,又缺乏大批专业的护理员;三是精神慰藉问题,目前空巢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精神与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他们中许多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也缺乏生活兴趣,没有信心重新设计晚年生活。

  有的学者将空巢家庭分为三类:本身就无子女的老人、子女不在身边的家庭、子女在身边却疏于联系的家庭。最新的研究又加入了“新空巢家庭”,即目前独生子女因升学、出国等原因较早离家的家庭,尽管父母只有40岁左右,已经进入空巢期。

  养老问题尤其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2010年的全国两会,就有一批提案涉及这方面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著名人口学家邬沧萍是最早提出“空巢老人”概念的学者,他大声疾呼,我国应对空巢老人现象,既要“抢险”更要“防洪”,防止这一代即将进入老年期的大多数准老年人陷入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并能实现有保障的、健康的、积极的老龄化。

  未富先老令人措手不及

  从1999年到2009年,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第10个年头。1999年超过60岁以上的人口为1.32亿,刚刚超过总人口的10%;到2009年,老年人口就达到1.6亿,接近总人口的12%。老龄人口现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递增,远远高于总人口千分之六点六的自然增长速度。其中80岁以上高龄人口现已达1806万,且以每年5%的速度迅速递增。

  空巢老人的形成原因很复杂,有研究者认为成因有四: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社会渐行渐远,三代同堂、四世同堂的景象已经很难看到;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我们提倡计划生育,每个家庭基本上都是一个子女,给家庭赡养老人带来问题;现在的新生代生长在文化断裂阶段,传统美德在新生代身上的痕迹不是很深刻;由于经济上的原因,大部分人职业一般,收入偏低,难以较好照顾老人。

  中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副主任、经济学博士党俊武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惟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中国是“未富先老”的国家,在养老、医疗、长期照料服务等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完善,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如何解决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这是任何发达国家没有遇到的,也是其他发展中大国前所未有的严峻课题。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坦言,目前全国6400多个城市街道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街道没有专门的老年服务设施和场所;82000多个城镇社区居委会中,可能有半数左右属于空白;全国农村近41000个乡镇中,有20%左右没有敬老院和专门的养老服务机构,近613000个村委会中,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程度就更低,可能不到30%。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国家、集体、个人开办的养老机构4万多家,共279多万张床位,收养近220万人。养老床位刚刚超过老年人总量的1.5%,收养人数还不到老年人总量的1.3%。但国际社会一般通行的机构养老比率大都在5%以上。随着我国家庭小型化发展趋势的日益凸显,4-2-1(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结构的家庭已成为主体,少子老龄化使得空巢老年人家庭日益增多,目前城市空巢家庭比率已达49.7%,农村空巢和类空巢家庭也达到38.9%。

  正如专家学者所说的那样,不论在乡村还是城市,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出现大量的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来势之猛让我们感到措手不及。空巢老人问题决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亟待破解的社会命题。

  “空巢老人”的养和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老龄工作”,并对“基本养老”、“老有所养”等涉及老年人切身利益的一系列问题作出制度安排,表明了党和政府应对老龄社会严峻挑战的决心。

  面对“空巢老人”这一难题,专家学者们纷纷提出建设性意见。

  首先,“空巢老人”是一个社会问题,应举全社会之力,由政府、社会、家庭来共同解决。邬沧萍指出,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所有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卫生、教育、文化、科学、体育等各个行政部门都负有直接责任,要各司其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方面关系如此复杂只有政府才具有这种权力来协调处理。政府主导是社会养老服务的关键,政府应鼓励、引导大量的民间组织及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同时,市场化养老服务不可或缺。要加强对老年人的教育,办老年大学,吸引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让老年人融入到社会中去。

  阎青春认为,我们必须注意从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两个方面入手积极应对。既要尽快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一系列基本的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也要积极探索建立对城乡高龄老人、无保障老人的养老津贴发放制度,真正解决老年人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养”和“医”的基本需求问题。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寸草心敬老志愿者全国联盟主席刘红尘说,我国正朝着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转变,这些老人迫切需要社会关爱和专业照护,寸草心联盟面向全国招募老年病医师、心理咨询师、康复保健师、律师、文艺工作者等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希望更多的志愿者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加入到助老服务中来。

  其次,提倡新时代的孝文化。百善孝为先,敬老孝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虽有孝心,却心有余而力不足。“4-2-1”结构的家庭越来越多,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下降,空巢老人也越来越多。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理事长、民政部原副部长李宝库说:“在当今社会中,由于种种原因,孝道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忽视孝道的现象在青少年当中尤为普遍。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人重利轻义,也导致了道德观念的淡化。我觉得有必要在广大青年中间,在整个社会中间进行孝道的宣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宝。”前些年流行的歌曲《常回家看看》,已经明明白白的告诉人们,孝道已经成为一种“稀有资源”。孝道最好最动人的做法也只是“看看”,最多也只是“刷刷碗”,代价是父母必须为自己准备“一桌好饭”,这样的一种孝道表现,真的让人哑然。如果我们能讲孝道,做子女的能尽到自己应尽的赡养责任,空巢家庭就会减少,空巢老人就会找回属于自己的天伦之乐。

  第三,“积极老龄化”应对空巢。早在1999国际老年人年,国际卫生组织就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观点,即人类个体老年期的健康和活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生的经历和行为,通过倡导积极老龄化,最大限度地增加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以实现尽可能延长人类健康预期寿命,提高老年期生活质量的目标。中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副主任、经济学博士党俊武说,日益严峻的空巢老人现象,需要全社会共同应对、共同行动。我们要倡导积极老龄化,因为老龄问题涉及每个人。解决老龄问题需要全社会人人参与,同时人人都可以从中受惠。积极老龄化,就要摆脱“空巢心理”,实现老年人的自我心理调适。要从思想上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减轻对子女的心理依恋。在生活上要找到乐趣,培养自己的兴趣,充实精神生活。老年人要多与社会接触,多参加社区活动,或者与老年朋友们一起聊天、散步,进行户外运动等,有利于老年人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抛弃心理上对子女的依赖感。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要闻 时政新闻

编辑:孙金诚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