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西门庆故里”之争让传统文化很受伤

时间:2010-05-11 13:02   来源:天津日报

  继李白、赵云故里之争后,山东阳谷、临清及安徽黄山展开“西门庆故里”之争,文学名著中淫贼、恶霸、奸商的艺术形象的西门庆成为受追捧的文化产业英雄。

  虽然所有大搞名人故里之争的地方政府,对其“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目的从来都不忌讳,但像这三个地方这样,为了增加旅游收益,不惜颠覆历史常识和传统,把淫贼、恶霸、奸商的西门庆塑造成风流倜傥的英雄,却也少见。这样的“名人”故里之争,让传统文化很受伤!

  近年来,给历史名人安“户口”现象并不少见,名人故里之争也屡见不鲜。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以来,已经有数十个地方政府直接介入了“公祭”活动。祭祀的地方多了,免不了要抢“祖先”,于是出现了河南与甘肃抢“老子”,陕西与河南抢“黄帝”,“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的热闹局面。然而,一些名人故里之争逐渐变味。为了经济利益,他们可以篡改历史、随意曲解文学巨著。比如在阳谷看来,无论是《水浒传》,还是《金瓶梅》,最核心的人物并非武松,而是西门庆。狮子楼本来是西门庆丧命之地,可阳谷更乐意把它改造为西门大官人的浪漫之地。颇有趣味的是,在阳谷县《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武松故乡”的品牌,巨大的产业需求使得武松和西门庆走向了和谐相处。试想,当历史名人的归属地都无法确定时,当西门庆都能变成英雄时,让国人如何相信并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这样争来争去,最终最受伤的无疑是我国的传统文化!

  实际上,虽然文化和经济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却不能把文化和发展经济过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文化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一种手段。否则,不仅不利于文化的真正发展繁荣,而且对经济发展也未必有好处。对此,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算了一笔经济账:“不少地方都宣称,通过‘公祭搭台,经济唱戏 ’,共签订多少亿合同,引进多少亿资金。实际大多是自欺欺人,不是将意向性合同说成事实,就是移花接木。”面对愈演愈烈的名人故里争夺之风,有关部门是该出手管一管了!

  陈英凤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经济新闻 教育新闻

编辑:马丰军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