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学者访谈:怎样让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

时间:2010-05-10 09:23   来源:中国青年报

  ——访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沈跃春

  在今年的全国五一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要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主动维护广大职工包括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出口急剧萎缩,企业大量削减工作职位,劳动力短缺迅速转变成劳动力过剩;于是,新一轮“民工荒”被不少人看成是经济回暖的积极信号。新一轮“民工荒”给了我们哪些启示?究竟如何让广大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

  日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沈跃春,就上述问题接受了《思想者》的采访。

  新一轮“民工荒”的成因

  《思想者》:虎年春节之后新一轮“民工荒”再现,显示劳动力供求关系趋紧,这是不是经济回暖的积极信号?究竟现在的“民工荒”和过去的“民工荒”有何不同?

  答:自从2004年以来,在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福建、广东、浙江等地的部分企业多次出现民工短缺现象。“招工难”或民工失业问题曾一度成为关注的焦点。

  然而2009年下半年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回升,劳动力市场却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变化,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现象再度出现。一些企业面临的“招工难”,或许能够更准确地描述这种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和阶段性的“民工荒”现象。

  新一轮“民工荒”,被不少人看成是经济回暖的积极信号。其实,“民工荒”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的供给数量与需求严重脱节,农民工的质量未能满足需求,致使用工单位招聘不能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现象。

  《思想者》: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工资待遇偏低和劳动者权益缺乏保障。多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近似无限供给,远远大于用工需求,使得企业处于买方市场,不愿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工资待遇太低,农民工的各项权益得不到保障,农民工在外面打工还不如回家种地挣得多,企业再用以前的标准招工是招不到人的。二是中央及各地惠农政策效应不断显现,特别是国家接连出台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各地对民工需求量都在增加,回乡创业也成为一些农民工的选择。三是农民工群体正在实现一次大规模的代际替换,新生代农民工有明确的权利意识,更加注重对职业前景的选择。“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念相对于其父兄辈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就业流动性加大。

  民工输出大省为何也会“民工荒”

  《思想者》:一般认为沿海城市企业密集,闹“民工荒”可以理解。但安徽、四川等这样传统的民工输出大省为何也会出现“招工难”?

  答: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产业跨区域转移的趋势和要求进一步增强,“招工难”内移也跟产业跨区域转移、农民工选择就近就业、返乡创业等因素有关。随着安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转移的增多、招商引资的增长,我省本地用工需求量将大幅度上升。现在,部分地区、部分企业出现“招工难”,就是顺应产业跨区域转移与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

  《思想者》:目前,安徽省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期,以后还会出现像沿海一样大范围的“民工荒”吗?

  答:“孔雀东南飞”一直是安徽省农民外出务工的选择,但近年来我省农民工劳务输出形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随着我省内地用工量大幅度增长,部分农民工将留在本地就业;而随着本地用工需求量的大增,部分农民工将向内地分流。实际上,农民到哪里做工,关键是看哪里的收益是否更多一些。目前,安徽劳动力市场在总量上仍然是供大于求,但结构性的矛盾已越来越明显,部分岗位缺口逐渐增大。虽然许多劳动力经过比较后开始选择留在本地就业,但劳动力的供给却远不及需求量。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和内地工业化速度的加快,“招工难”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新一轮“民工荒”的发展态势

  《思想者》:您认为,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会不会成为今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常态?

  答:目前,我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的时代转变。金融风暴发生后,农民工就业趋向发生了明显变化。从本质上来说,“民工荒”现象的出现是劳动力供求关系失衡的一个重要信号。从全国范围看,虽然目前我国正在超越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但是并没有形成普遍的劳动力短缺常态。尽管“民工荒”是区域性、结构性和阶段性的现象,劳动力供给格局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是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人口老龄化趋势正在显现,劳动力供给高峰即将结束,劳动年龄人口占主导而带来的“人口红利”也将消失。特别是最近阶段出现的新一轮“民工荒”表明:这种劳动力短缺现象,有可能会成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一种常态,将伴随着企业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始终。

  《思想者》:以往,“中国制造”依靠廉价劳动力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一些企业甚至克扣工人的血汗钱。新一轮“民工荒”的出现会不会改变这种情况?

  答:应当说,新一轮“民工荒”的影响是深远的。以往,“中国制造”依靠廉价劳动力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凭借着看似取之不竭的廉价劳动力创造了30多年经济飞速发展的奇迹,但新一轮“民工荒”的出现,迫使企业升级、向内地转移,企业要留住劳动者,就要善待劳动者,规范企业的行为,不能拖欠农民工工资,并给农民工更多的保障;同时这还可能促使廉价的“中国制造”时代提前结束,逼迫经济结构调整。从长远来说,这对中国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有好处的,因为中国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到创造大国,需要有更多的技术工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一轮“民工荒”是一件好事,是推动中国产业升级、转型的一个契机。

  《思想者》:您认为,新一轮“民工荒”的出现是否说明劳动力已经从结构性短缺,逐步演变成整体性短缺?

  答:新一轮“民工荒”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特有现象。当前中国劳动力已不再是无限供给状态,但新一轮“民工荒”不会像媒体上炒作的那样严重。因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从劳动力结构上看,目前中国劳动力供给不存在整体性短缺,而是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也没有出现劳动力供给从结构性短缺逐步向整体性短缺的演变。实际上,今年元宵节过后,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人数已逐步上升,我国部分地区部分行业的“招工难”问题已趋于缓解。

  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的保障

  《思想者》:有人说,沿海地区逐渐对农民工失去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薪酬福利同内地相比失去了竞争力,对此,您怎么看?

  答:“民工荒”的实质就是工资待遇的问题。现在,内地省份不仅各级劳动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帮助返乡农民工找工作,而且有些内地企业的一些岗位待遇并不比发达地区差。因此,农民想在省内就近、就地打工的人越来越多。目前,尽管沿海地区普遍上调了最低工资线,但细究产业工人的工资构成和整体福利水平,与内地有的企业岗位待遇相比并无更大吸引力。这就告诉我们:只有真正提高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让农民工真正实现“体面劳动”,才可以破解“民工荒”这一难题。

  《思想者》:产业升级的同时,也要求劳动力的升级。您认为让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的保障是什么?

  答:新一轮“民工荒”现象的蔓延,不仅反映了农民工的结构和需求发生了变化,而且说明中国经济迫切需要提升产业结构,在倒逼产业升级同时,也要求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要让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就要逐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着力推进劳动力群体的升级。

  新一轮“民工荒”向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农民工就业提出了新挑战。我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和需求结构变化正在产生巨大的新的劳动需求,有必要根据人口因素和中国经济的发育程度,全面调整产业布局。在中国新一轮产业布局中,正在崛起的中西部地区扮演着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角色,有必要对目前的产业结构及其地域分布,进行有序的产业转移。要大力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走自主创新之路,向产业链中高端发展。劳动力要素直接制约着产业的升级和转移。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做好劳动力储备,为产业升级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供给。同时,相关劳动部门也要对企业的最低工资、社保缴纳等情况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保障。

  《思想者》:新一轮“民工荒”给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您认为对由“80后”、“90后”构成的新生代农民工应如何善待?

  答:企业需要在竞争中进行调整,地方政府也要考虑创造好的就业环境和生活环境来吸引农民工。一是要切实解决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偏低和劳动者权益缺乏保障的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真正享受到普惠的就业待遇。二是要应对产业结构调整和需求结构变化所产生的新的巨大的劳动需求,利用这个机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走自主创新之路。三是要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放在促进就业的突出位置,继续加大培训力度,不仅要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使其能够胜任现代企业不同层级的岗位要求,还要大力提升他们的素质、素养,使其在享受城市生活便利的同时更好地融入城市。(夏亦然)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经济新闻 教育新闻

编辑:马丰军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