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玉树两大地震牵出一个共同问题——新时代需要怎样的“新雷锋”?
4月26日,来自四川省大邑一建公司的范春会在为结古镇群众免费理发。在地震灾区青海玉树结古镇,一些志愿者利用自己的业余特长,为群众义务理发。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2010年4月14日,香港义工黄福荣在青海玉树地震中抢救被压孤儿不幸牺牲,事迹一经报道旋即感动中国。
黄福荣不是第一位献身西部的志愿者。8年前,为救援他人而牺牲的志愿者冯勇等人长眠在青海可可西里大地。几经理想主义渲染,西部省份青海已成为志愿者“朝拜”的圣地。
新时代的“雷锋”———中国志愿者的群像再次进入历史视野,始于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
在灾难中,中国志愿者的激情再次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示。但是那次地震连同玉树地震,都牵出一个共同问题:志愿者激情有余,专业能力仍有欠缺。
新时代到底需要怎样的“雷锋”?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中国志愿者事业的先行地,广东应该怎样去培育“新雷锋”?
经济困境
一趟灾区行耗尽全家积蓄
昨晚8时许,在经过了长达5个小时的长途飞行之后,深圳“大浪爱心之家”理事长张海文和他的儿子,终于结束了10余天的玉树灾区志愿服务,回到了深圳。
不算这趟由团省委、省志愿者基金会资助的回程机票费,53岁的张海文在这次灾区志愿服务之中,一共花费了1万多元。其中,主要是救援物资、来往路费以及他和他的16个队友的食物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