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剩女被妖魔化 当事人:我们并不是被“挑”剩的

时间:2010-02-02 09:29   来源:浙江在线

  “剩女”,是一个被妖魔化的词;“剩女”,也是被妖魔化的一群人。

 

  “剩女”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公众对这个群体的过激反应,却是一种倒退。

  有调查显示,27%的“剩女”没有愁嫁的压力,36%的“剩女”认为单身也不错。

  那些所谓的“剩女”,其实是主动选择了“剩下”,她们之所以选择“剩着”,是因为暂时还没找到让她们心甘情愿结束单身的另一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她们不能被称为“剩女”,而是一群还在寻找幸福、为爱坚持的“单身女青年”。 

  Part

  1

  “剩女”,一个被妖魔化的词

  这个世界越来越宽容,人可以有很多种选择,没必要为了敷衍大众之口而随便选择婚姻。只要你自己快乐,别人怎么看你,怎么说你,其实都无关痛痒。心态好了,你就是‘胜女’,如果心态不好、自乱阵脚,那就真的成了剩女。——Mary,32岁,室内设计师,未婚

  大部分剩女

  并不是被“挑”剩下的

  “他们又不是我,凭什么认定不结婚,我就不会快乐?”Mary说,从小到大,她一路被挑选,一路被选拔,虽然每次都是胜利者,但她已经厌倦了这种感觉。所以,在结婚这件事上,她一定要成为主动挑选的那个人。“可能有人会怕父母担心,但是请你相信,在一份快乐的自由和一份不幸的婚姻面前,为人父母者还是会毅然支持你选择前者。”

  为什么越来越多优秀的女性宁愿单身?香港两性专家何式凝认为,这是因为大都市中的女性跑得太快了,而男人没有及时跟上,所以跑得快的女人找不到另一半。这一观点,在最近的一份剩女调查报告中得到了印证。

  几天前,重庆发布了一份《剩女调查报告》,是对重庆500名28岁以上、未婚且无结婚对象的女青年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果。调查显示,无论从职业、收入,还是心态来看,大部分剩女都不是被“挑”剩下的。

  据调查,有83.56%的剩女拥有自己的房子,16.4%拥有多套住房,29.16%的剩女有自己的私家车。75.46%的剩女月收入在4000到7000元,2.78%的剩女月薪在7000到10000元,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仅占21.76%。

  调查中,有27.13%的剩女认为自己条件不错,没有愁嫁的压力;36.17%的剩女心态平和,认为婚姻是顺其自然的事,单身也不错。但剩女们并不排斥婚姻,据调查,71.25%的人近3个月内参加过相亲,其中六成相亲2次,三成相亲1次,一成相亲3次以上。而最能说明问题的一个数据是,有近九成剩女在相亲后拒绝了男方。

  Part

  2

  “妖魔化”带来的群体恐慌

  妖魔化的后果,就是不论“剩”还是“非剩”的未婚女性,还有她们的家人、长辈、朋友,甚至整个社会,都开始群体恐慌。当90后也开始争先恐后地加入相亲大军时,公众对未婚的80后、70后女性们,就更不宽容了。——杉杉,28岁,公务员,未婚 

  90后开始加入相亲大军

  “能不能把C的电话告诉我啊?我侄女也在国外留学过,应该跟C很谈得来的。”“哎呀,我的女儿真的很优秀,你就帮她跟R牵下线吧。”

  从年初开始,记者就不断接到家长打来的电话,有几位母亲甚至登门造访,希望记者做下红娘。

  事情的起因,是记者在年初时写的一篇报道,探讨刚跨入30岁门槛的80后,是否真正做到了“三十而立”。没想到,报道中的几位80后男主角,竟成了妈妈们眼中“准女婿”候选人,而其中一位妈妈的女儿还是个90后,目前正在美国名校读大学。

  这位妈妈告诉记者,她女儿1990年出生,身高1米70,去年从杭州一所重高毕业后,就去美国留学了。记者很好奇,忍不住问这位来电的母亲:“你帮女儿相亲,她本人知道吗?”“知道的,她说可以先相互接触接触。”“可她在美国啊,怎么接触呢?”“她每年都有假期,可以回来的呀。现在先让他们挂上钩,等毕业回国后再慢慢发展啊。”“但她今年才21岁,而且各方面这么出众,您用不着这么紧张吧?”

  “说早也不早啦,现在找对象很难的。我有几个朋友的女儿,条件都很不错,就因为这么拖着拖着,被耽搁下来了。难道等别人挑完了,我们再来挑吗?你帮我跟小伙子说说吧,他再怎么挑,以后也未必能找到条件比我女儿好的。”谈话中,这位妈妈反复强调自己的女儿很优秀,言语中颇有“先下手为强”的意味。

  男人们被助长的优越感

  “年龄当然是越小越好,30岁以上的绝不考虑。如果有小10岁的,也不排斥。”在杭州某设计院工作的阿宝,年薪10万元以上,有房有车,长得也不赖。唯一的缺憾,是还没找着女朋友。身边有好事之人,大概觉得已经33岁的阿宝如此晃荡下去,实在有“暴殄天物”之嫌,于是帮阿宝向某电视台的相亲节目报了名。

  还蒙在鼓里的阿宝,当天就接到了电视台编导的电话:“某先生啊,你来上我们的节目吧。”一听要上镜,阿宝断然拒绝,但编导不死心,隔三差五地来电:“你还是来吧,我们手头优秀的女孩子真的很多啊。”“你这样的条件,女孩子随你挑啊。”一通接一通的电话,催得阿宝愈发飘飘然,对他那套“小10岁”的理论也愈发坚定。

  “年薪10万了不起啊,别说他是个男人,我身边收入比他高的女人都一大把。”虽然周围不少女性都对阿宝嗤之以鼻,但这并不妨碍来说媒的三姑六婆,在他家门口排起了队。

  “群体恐慌”带来的恶性循环

  “今年过年,如果你再不带男朋友回家,就不用回温州了。我跟你爸到杭州来过年,亲戚朋友问起你的事,我们丢不起这个脸。”挂掉电话,杉杉倒吸了一口冷气,当她的个人问题,上升到家庭、甚至家族问题的高度时,再强大的自信心也被摧垮了。

  研究生毕业,在职公务员,长相出众,家境优越,以上这些条件加在一起,让杉杉在3年前刚毕业时,还是相当抢手的。当时可供挑选的“资源”,丰富到可以由老爸老妈先过滤一遍,然后再由她挑选都绰绰有余。但现在,28岁的杉杉已经被划入“剩女”的行列。

  “女人们越恐慌,男人们就越有优越感,男人越有优越感,就越想找年轻的女人。然后,那些本不属于‘剩女’的小姑娘们也开始恐慌了,由此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现在,连90后都来凑热闹了,70后、80后们想要找个好男人,难度就更大了。”杉杉自我调侃说,虽然这几年她一直在降低要求,但降低要求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自身贬值的速度。

  Part

  3

  “剩女”需要社会宽容

  西方没有“剩女”的提法,因为他们认为婚姻是个人的权利,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评价别人要不要结婚、该不该结婚。现在,我们身边所谓“剩女”们的尴尬,就在于这个群体还不够强大,还不足以扭转整个社会的固有观念。但这种扭转,毫无疑问是一种必然趋势。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她们最需要的,是社会的宽容。————心理专家李子勋等 

  杉杉说,除了父母时不时的唠叨,她并不觉得现在的生活有什么不好,因为周围有一大群和她一样的女生。吃饭、逛街,不愁没人陪,虽然她们偶尔也会相互抱怨,说没有男人多孤单、多凄惨,但那些结了婚的女人们,不也在抱怨老公不听话、生活很没劲吗?

  那么,“杉杉”们到底应该如何生存?让我们来听听专家的意见。

  “很多中国女性,一方面受到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西方很多事物的影响,这就使她们处在比较尴尬的位置上。”心理专家李子勋认为,中国出现所谓“剩女”,其实是中西双重文化交接的原因。

  “如果一个社会出现大量剩女,那一定不完全是某些女人的问题,而应被当成一个社会问题。应该说,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状况。”作家陈彤在接受《新周刊》采访时表示,只有当这部分女性越来越多,男人也逐渐接受并认同这部分女性的情感追求时,男女之间的关系才会达到一个新的平衡,但现在,正是僵持胶着的状态。

  那么,单身的人怎样才能维持幸福?对此,何式凝曾提出过一个“单身pool(池塘)”的概念。她认为,只有当单身的这些人,他们所居住的城市足够大,持有不婚或晚婚念头的人足够多,多到能组成一个大池塘。这样,他们才可能在其中自由游弋,而只有有了这样的大池塘,才能出现即使奔四,却活得依然潇洒的单身男女,“作为一个群体,互相扶持的状态才比较舒服。”

  未婚男人哪里去了?

  男未婚,女未嫁。剩女独彷徨,未婚男人到哪里去了?未婚男人要么在你身边被视而不见,要么有以下去向:

  在低文凭女性那里:男本科配女高中,男硕士配女本科,男博士配女硕士,%#@*¥配女博士。

  在年轻女孩那里:20岁男人找20岁的女人,30岁的男人找20岁女人,40岁的男人还是找20岁的女人。

  在家里宅着:在公司宅电脑,在家宅电视,在路上宅手机,打算三宅过一生,网恋积极,成家消极。

  在傍富婆: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三十,包金矿。

  在当韦小宝:一个30多岁的女人,已经没时间和精力去征服一个不再承诺的男人了。

  在同性那里,他爱的是他;在过去的恋情里;在不过于自我(或不求完美)的女孩那里;在忙生意或事业;在已婚女人那里;在公司加班赚钱;在风月场所。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经济新闻 教育新闻

编辑:张晓静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