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岁的周东君老人在看报。
盛夏时节的一个下午,笔者探望了一位104岁的老人周东君。老人的家住福建省厦门市禾祥西路五州大厦。此时,老人在家中正津津有味地阅读报纸。老人看上去红光满面、背不驼、腿脚还能走动,只是眼力有点弱,耳有点背,但思维敏捷清晰,称得上是鹤发童颜。
生于1905年8月14日的周东君老人,经历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不同的时代。比起一般人来讲,老人命运多舛。据老人回忆,他出生在福建漳州北门附近,7岁时便随母亲移居厦门。少年时热爱体育运动,在学校受到良好的训练,还通晓铜管乐等吹拉弹唱。19岁时到上海某大学读书,时值国共合作时期,各校学生组织了学生会,于是他积极投身到了爱国的队伍中。1925年5月,参加了上海学联声援纱厂街头演讲,当日被捕关入南京路弄堂里的巡捕房,释放后又转学到广州中山大学就读。
老人年轻时频繁地参加各项爱国活动,在社会活动中也展示了他的才华和实力。1939年5月,老人组建铜管乐队慰问抗日战士,行程两个多月,并将整套乐器赠送新四军。同时随军调教30名小号兵,组建了新四军军乐队。1941年1月6日,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幸免于难的周东君在当地交通员的帮助下转移突围脱险,历尽千辛万苦,辗转上海、香港,到菲律宾执鞭任教。1956年,周东君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在厦门集美侨校任教直至1970年退休。
周东君是一个闲不住的老人,退休后主动担任驻地调解员和区司法义务调解员,90岁时仍主动到公交公司请缨,担任义务监督员,为改善交通状况提出颇多切实可行的意见……
对于自己的养生之道,老人说,主要是少食多餐,定时定量,以清淡为主,吃咸了血压会高。平时他不抽烟、不喝酒,每天早上6时多起床,8时多喝一杯牛奶,吃些面包;中午喝一杯酸牛奶,吃一小碗干饭,配一些素菜;晚上吃稀饭前再喝一杯牛奶;到了9时左右上床就寝。(徐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