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鲁木齐7月12日电(记者毛咏、曹志恒、张鸿墀)2004年起,一项旨在改善农牧民住房条件的“抗震安居”工程在新疆启动,目前新疆已新建和改造抗震安居房185.5万户,890多万人住上抗震安居房。
2004年以来,新疆境内经历5级以上强烈地震33次,其中2008年3月21日更是经历了7.3级强烈地震。但天山南北所建的抗震安居房经历了一次次强烈地震的考验无一受损。
2003年2月24日,喀什地区巴楚-伽师县发生6.8级强烈地震,导致268人死亡、3万多户居民的房屋倒塌,经济损失15亿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说:“正是这次惨痛的损失让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果断作出决定,抗震减灾必须要防患于未然。”从2004年3月起,新疆开始全面实施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对地震多发、易发地区的民房进行改造,提高抗震设防标准,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这项工程,让各族群众住上抗震安居房,确保在遭受6级左右地震时,不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抗震安居工程办公室介绍,截至目前,国家、自治区已累计为新疆抗震安居房建设投入421亿元,其中,国家和自治区补助了30多亿元,各级地方政府配套、老百姓自己投入建房资金达300多亿元。
汶川地震之后,自治区根据新疆仍有133万户住房不抗震的实际情况,将抗震安居工程的时限再延长三年,力争使全疆的每一户老百姓都能住上一套抗震房。一些县市还把建抗震房与农村改灶、改厕、改圈、改院及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一个个整齐划一的“新农村”在天山南北崛起。
住进抗震安居房的喀什地区泽普县农民卡德尔·玉素甫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利用政府的补贴和自己的积蓄,他新盖起了一座总面积达180平方米的抗震房。他说:“以前住在泥巴盖的小平房里,条件差得很,娃娃和大人住一起,地震时我就担惊受怕,生怕把房子震倒。现在好了,我们住上了抗震房,以后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汶川地震前的一个多月,新疆南部昆仑山区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导致和田地区于田、策勒、洛浦、皮山、和田共5个县的43个乡大量民房倒塌,3万余人被迫转移,但所有新建的抗震安居房安然无恙,成为地震后受灾群众转移最为便捷的安全“庇护所”。
曾参与评估新疆各种形式抗震安居房性能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周铁钢认为,目前新疆的防震减灾事业已走在中国抗震减灾最前沿,并为中国中西部其他贫困地区解决人民群众的住房,尤其地震多发地区建设抗震房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如今,抗震安居工程的建设已成为新疆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惠民工程,一次次的强震让更多干部群众认识到抗震房的价值和自治区防震减灾决策的正确性。如今,当地群众已将抗震房改叫“救命房、安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