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辽西小镇热闹的农民“诗集”

时间:2009-06-25 09:5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沈阳6月24日电(邢国凯)男女老少,欢聚一堂,挥毫泼墨,品茶论诗。每月逢4日、14日、24日,在“诗词之乡”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于寺镇,都会举行这样的作诗集会,被农民亲切地称为“诗集”。

  24日,记者在于寺镇一个不大却挂满字画的屋子里看到,上至年过古稀的老先生,下至小学生,都来参加诗词创作活动。 

  75岁高龄的杜海旭老先生,铺开宣纸,挥动毛笔,当场书写了两句他创作的诗句。虽然自称不复当年,但临场发挥的书法作品仍韵味十足。杜老先生已经出版了一本个人诗集,名曰《艺海育奇葩》。叠字诗、回文诗、藏头诗是老先生最擅长的诗体。

  皮肤黝黑、身板硬朗的农民诗人麻殿友告诉记者,他有两首诗在《中华诗词》上发表了。“山峦松柏添新秀,宅院梨桃映晓晖。机响人欢原野闹,开耕播种贺春归。”这是《春归》中的诗句。“诗的内容主要就是我的生活,夫妻感情、田间劳动、农村发展变化,我都写。有一首《结婚四十年感怀》,让老伴也高兴得不得了。老伴特别支持我写诗,我俩现在身体都不错,准备向金婚努力,到时候再写一首诗,好好庆祝一下。”麻殿友笑着对记者说,脸上流露出自信和幸福的神情。

  于寺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八年级的两名学生,是当天参加活动的年龄最小的“诗人”。张东宇同学告诉记者,他在学习紧张的时候,经常写诗缓解压力。高言同学有自己的心得:“诗歌很有内涵,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据学校老师杨占新介绍,学校特别鼓励同学来参加赶“诗集”活动,还定期开办诗词欣赏和创作的课程。

  据了解,赶“诗集”活动是由2000年8月当地成立的“佑安诗社”组织的。诗社现有会员144人,其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12人。2003年以来,诗社每年都有诗作在《中华诗词》上发表。2007年,于寺镇被中华诗词学会评为“中华诗词之乡”。如今,从镇机关、学校到11个村都建立了诗词组织,创作、学习、欣赏诗词的人数接近5000人。

编辑:王晓燕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