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昆明6月10日电(记者杨跃萍)异样的面容,同样幸福的笑容。独龙族“最后”的文面女在独龙江畔安度晚年。
独龙族妇女过去有文面的习俗。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习俗遭到抛弃,独龙族妇女不再
文面。目前,文面女不足40位,她们中最年轻的已年届七旬。
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龙元村,记者遇到了4位文面女。她们面部一串串呈浅黑色的圆形、菱形、X形、心形的刺纹图形交织于细细的皱纹中,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名叫江桂清的老人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前,独龙族女人经常遭到外族掳掠,为了保护女人不被掳掠,独龙族人家往往要在女孩成年前给她文面。
也有资料称,独龙族妇女以前保留着文面的习俗,是以此作为美的象征和区分氏族的标志。
不论文面目的如何,不容置疑的是,这一习俗给独龙族妇女留下了伤痕,失去了自然健康的面容。江桂清文面时也就10多岁,族中长辈用骨针在她的面部刺纹,然后涂上从山里采来的植物汁,脸肿痛了好几天才结痂。从此,面部的刺纹便永远伴随着她。
四位老人一辈子没有离开过独龙江。穿着红色毛呢外套、头系围巾的色巴老人说,她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巴坡。巴坡在2002年以前是独龙江乡政府所在地,那时从龙元村到巴坡要走三天三夜。
说起这一辈子是怎么“过来”的,四位坐在屋檐下聊家常的老人不约而同地说,“共产党好、政府好,现在的日子最好过。”
政府对社会发育落后的独龙江实行特殊政策。与村里许多人一样,老人们现在每月固定有60元的农村低保收入,每年还领取政府发放的退耕还林补助粮,吃的、用的基本不愁。
色巴老人一家很快要搬进新居了。利用政府资助的木材、彩钢瓦,色巴老人家盖了三间新房,原来低矮昏暗的木楞茅草房则转做厨房。
戴着一顶格子呢帽的丹纪老人总是笑眯眯的。老人勤勉操持家务,没事时爱在屋檐下纺麻线、织独龙毯。她身上美观实用的独龙毯就是自己亲手织的。
老人们说,我们要好好过下去,有生之年还想到县城逛一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