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青海玉树3月19日电(记者樊永强 张进林 杨寿德)36岁的藏族妇女永吉端上了热腾腾的奶茶,还有新鲜的香蕉、苹果和柑橘。她一边招呼客人尽情享用,一边忙着准备午餐。
永吉一家居住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结古镇。8年前,牧民永吉和丈夫才仁文加离开家乡杂多——一个以出产上好冬虫夏草而闻名的高原县——来到了这里,开始了经商生涯。
午餐菜单令人垂涎:主菜有藏族特色食品风干肉、血肠,还有青椒炒肉丝和醋溜白菜;主食有米饭、烩面片等;饮料则是喷香扑鼻的奶茶和鲜榨果汁。
“民以食为天”。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高原藏族民众的日常饮食发生了巨大变迁:百姓餐桌,由简单走向丰富;饮食习惯,也更加多样化。
青海玉树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超过4200米。由于高寒缺氧,历史上当地百姓主要靠放牧为生,少量河谷地带种植产量不高的青稞等耐寒作物,传统藏族家庭一年四季都要食用大量的牛羊肉,以抵御严酷的气候。
出身藏族农家的旦增是玉树军分区副政委。52岁的他回忆说:“上个世纪80年代初,玉树的生活物资还很贫乏,一年四季很少吃到蔬菜。”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前来玉树观光旅游、做生意的人逐年增多,随之也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1992年以后,结古镇零零星星开办了一些蔬菜水果店。内地出产的苹果、梨、桃子,甚至香蕉、芒果等南方水果也出现在市场上。
黄伟萍夫妇2003年在老家河南省听乡邻说青海玉树“卖菜能挣钱”,便带着孩子不远万里上了高原。
“这几年变化太大了。”黄伟萍说,“刚开店时,整个结古镇只有20多家蔬菜水果店,生意一般;现在镇上有100多家卖蔬菜水果的,生意反而更好了,常常是供不应求。”
记者在黄家大约20平方米的夫妻店内看到:水果架上摆放着近20个品种;蔬菜架上则有40个品种之多。蔬菜、水果摄取增加,肉类吃的少了,藏族百姓的饮食结构也更加均衡、科学。
旦增有一个形象的“牛肉账本”:“上个世纪80年代初,每年11月到来年5月大雪封山的半年时间里,我们两口子能整整吃掉几头牛;现在,加上一双儿女4口人,全家一年也吃不掉1头牛。”
“现在百姓饮食更注重保健和口感。”25岁的才代吉是玉树的一名导游,她的经历是藏族新一代年轻人的典型——品学兼优从小学、中学一直读到大学,然后又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才代吉说她现在的饮食习惯是“藏汉交融”。她这样描述一日三餐:早上通常是酥油茶和糌粑,午餐通常要炒上两三道菜配上米饭吃,晚上一般是吃面条、喝砖茶,还要加一个苹果或梨。
“现在手头宽裕了,买东西也方便,基本上是想吃啥就吃啥。”才代吉说,周末休息时,她会和朋友们到街上吃火锅、麻辣烫,几家正宗的四川火锅店成为她们的最爱。
黄伟萍说,她在卖菜的同时,也常常充当当地藏族百姓的“饮食指导”,“常有人来问我吃火锅需要什么菜,让我推荐一些”。
传统藏餐风味独特,同样深受内地人喜爱。黄伟萍说:“藏族老乡煮的奶茶味道很好,现在哪顿不喝,就想得慌。”
永吉家宽敞的厨房是藏汉饮食文化交融的一个见证:灶上一边煮着奶茶,一边煮着茶鸡蛋;案板上放着风干肉、糌粑,也放着粉丝、豆腐和香菜;橱柜里摆放着青白瓷碗碟,灶台上方悬着一顶靠升腾的蒸气而转动的经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