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珞巴族:从刻木结绳记事到互联网时代

时间:2009-02-16 09:1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拉萨2月16日电(记者 罗布次仁 叶辉)作为珞巴族第一位硕士,格桑每天用便携电脑整理资料、敲打书稿,通过互联网关心国内外时事。而这一切,对于他依靠刻木结绳记事的先辈们来说,都是难以想像的。

  珞巴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米林、墨脱等县,人口只有2985人。在旧西藏,珞巴族的社会地位低下,常年居住在深山老林。实行民主改革后,珞巴人分配到了土地、牲畜和铁制生产工具,开启了自己的发展之路。

  格桑的家乡在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自治乡,是珞巴族最大的聚居地。他毕业于西藏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两年多以来,在做好米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在进行珞巴族的历史研究和民族文化的抢救整理。他走村串户访问老人、参加各种民俗活动,积累第一手资料。

  50年前推行民主改革前,珞巴族处于以狩猎为生的氏族部落,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靠刻木结绳记事。50年后,作为目前珞巴族学历最高的知识分子,格桑已收集整理珞巴族民俗书稿2万多字,史诗部分也已完成七成。

  格桑的业余爱好是上网,他说:“米林地处偏远边境地区,收不到当天的报纸,而上网了解外面的信息丰富、快捷。”

  南伊乡副乡长林勇说,听老人讲,珞巴族千百年来一直住在南伊沟深山里的树皮屋中,屋中除了一个“火塘”和几张兽皮以外,什么都没有。

  “我们以狩猎为生,然后拿猎物皮毛下山换取粮食,整个珞巴族几乎无人识字,生病只能靠巫术,整个民族的生活基本处于半原始状态。”林勇说。

  1985年,南伊沟山林中居住的珞巴族民众整体搬迁到了雅鲁藏布江边的才召村,政府为村民免费修建了土木结构的住房。2006年,国家再次为珞巴族民众无偿修建了新居,家家户户住上了明亮宽敞的新房,村民普遍拥有现代化的生产工具,还有冰箱、电视、洗衣机等家电。全乡95%的农户拥有固定电话,80%以上的青年拥有移动电话。现在,珞巴族正在进入互联网时代。

  亚夏是南伊乡小学的教师。她说,学校有20台电脑,学生从四年级开始接触电脑,他们经常使用电子邮件与外地的亲朋好友联系。

  林勇毕业于河南开封师范学校,他说:“珞巴族从刻木结绳记事到互联网时代,迅速融入现代社会,除了党的政策好,靠的就是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知识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林勇说:“也许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缘故吧,我们这些人大多喜欢上网,通过网络学习知识,关心外面的世界。今年乡里准备把宽带拉进南伊乡,到时我们上网就更加方便了。”

  现在南伊乡里办公都用电脑,各种文件、材料也全是打印出来的。与南伊乡相距不到两公里的米林县城虽然地处边境,但上网也很方便,生活在县城里的珞巴族民众四、五年前就开始上网。县城里网吧也开了好几家。

  晓红是全国人大代表,现任南伊乡乡长。她家1998年在县里第一个买了电脑,但她用得少,主要是孩子和丈夫用。“他俩都爱玩游戏。”晓红说,她为儿子8岁就懂得打“五笔”输入法感到骄傲。

  在晓红看来,儿子熟练的电脑技术得益于丈夫。晓红的丈夫也是珞巴族,毕业于重庆交通学院,平时不仅爱上网读新闻、看电影、视频聊天,还在两年前自己建了个名叫“珞巴人”的网站,介绍珞巴族的风土人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向世人展示世界屋脊一个古老民族的变迁。

 

  进入新闻中心>>

编辑:王晓燕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