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4月14日电(记者王海鹰)由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和东营市历史博物馆联合组成的考古队,最近对山东东营广北农场南河崖村周围一处商周时期制盐遗址进行了发掘。
据了解,这个遗址距离渤海十几公里,由五六十个小地点组成,每个小地点面积在几千平方米到几万平方米。
这次在南河崖村北一公里处发掘的第一地点,面积为1000平方米。在这一发掘区的西部,考古人员发现一个面积50平方米至60平方米、深0.5米的红烧土堆积。在这个堆积中,清理出一个2平方米见方的小遗迹,其中出土了10多对正倒相扣的盔形器。盔形器的内壁有一层白色沉淀物,经采样化验认定为盐在结晶过程中产生的钙化物。考古人员判断,这个红烧土堆积可能是古代煮盐的盐灶。在其旁边,发现了一处黏土坑。
在发掘区中部,考古人员发现了草木灰遗迹,里面有可溶性盐。在发掘区东部发现了灰绿土,据判断为沟底的沉积。
山东大学考古系主任王青判断,这一条沟的用途应为获取地下卤水。古人把卤水泼到草木灰上,等结出盐花,把盐花刮起,放入黏土坑,浇上卤水,得到更高浓度的卤水,然后在盐灶中蒸煮制盐。
王青说,这与《天工开物》中记载的“淋煎法”的技术流程大致相符,可以认为,原始的“淋煎法”制盐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