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中国青年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NEET一族"有上千万

时间:2007-12-12 11:15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当代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当前我国青年就业率呈下降趋势,有上千万名青年成为“NEET 一族”(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即没有正式工作,不在学校上学,也没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年轻人。

  青年就业率呈下降趋势,男性就业优势大于女性

  报告显示,在16岁以上的总人口中,2005年就业率为69.7%,比2000年下降4.4个百分点,青年人口的就业状况同总人口呈现相同的下降趋势。

  在16~2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中,2005年的就业率为65.9%,比2000年低6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的就业率下降幅度较大,2005年比2000年低7个百分点;在16~35岁年龄组青年人口中,2005年的就业率比2000年也低了近6个百分点,其中,女性的就业率2005年比2000年低5.7个百分点。虽然男女性的就业率2005年比2000年均有下降,但女性下降的幅度要大于男性,而且男女性的就业率的差异有扩大趋势。

  对此,报告课题组负责人侯佳伟认为,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女性在就业中受到歧视,于是有一部分女性不断地在学业上深造,延长就学年限,从近年来女博士、女硕士大幅增多的情况可以窥见一般,从而降低了就业率。另外,“啃老族”(即不愿工作,或眼高手低找不到工作,只靠父母家人养活的人)的出现也使得相当多的一批年轻人退出就业,在家“啃老”,对就业率的下降也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NEET人士并非全是“啃老一族”

  报告指出,2005年,有30%左右的青年处于不在业状态。不在业人口,指15周岁及15周岁以上人口中未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包括在校学生、料理家务、待升学、市镇待业、离退休、退职、丧失劳动能力等非在业人口。

  报告说,16~29岁、16~35岁青年因“正在找工作”而未就业的人比例分别为3.62%、3.20%,这一群体被称为NEET一族。从绝对数量上看,我国2005年正在找工作的16~29岁NEET大概有886万人,16~35岁的大概有1216万人。

  对此,报告课题组负责人刘俊彦表示,NEET人士并非全部都是“啃老一族”,至少还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停下,是为了飞得更高”的人。由于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终身学习成为现代人基本的生存技能。不像中、老年人那样担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重担,青年人能够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来准备进修和“充电”,比如正在准备考研、准备出国的NEET人群。

  还有一种情形是,在我国当前的转型社会,人们尤其是青年不再有强烈的“端铁饭碗”、“一份工作做一辈子”的观念,而会有相当一部分人比较随意、自由地变换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就业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产生临时性的摩擦性失业。

  我国的城镇化主要是青年的城镇化,乡村地区老龄化加剧

  报告中说,2005年我国2.94亿名14~29岁青年中,有30.22%生活在城市,17.22%生活在镇,52.56%生活在乡村地区,城镇化水平为47.44%;在4.297亿名14~35岁青年中,有30.75%生活在城市,17.77%生活在镇,51.48%生活在乡村地区,城镇化水平为48.52%。按照这两种年龄口径计算的青年人口的城镇化水平均高于全国总的水平42.99%。

  青年人口的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青年群体的城镇化比其他年龄的人群规模大,进程快,能够更多更快地分享社会进步和工业文明的成果。可以说中国的城镇化是年轻人的城镇化,相对于其他年龄段,尤其是老年人,青年更多地分享了城市化、现代化的成果。

  报告同时也指出,由于乡村青年大量流入城市,导致城市中青年比重提高,乡村中青年比重降低,显然会加剧乡村地区的老龄化,影响乡村地区发展。

  青年时期正是为人生的事业、财富、地位而拼搏奋斗的阶段。目前我国流动青年规模已经超过7600万人,其中远距离流动中青年人的比例较高,这不仅有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扩大通婚圈,促进社会融合。 (记者孙晔 宋广辉)

编辑:杨云涛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