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他叫王兴,今年63岁,是安顺中风专科医院院长。为了照料残疾
的妹妹王兴惠,他至今未娶;已经50多岁的残疾妹妹也至今未嫁,一心辅佐哥哥开办医院。
两年前,这对善良的兄妹收养了两名孤儿。两个孤儿亲切地称他叫“爷爷”,称她叫“姑太”。
这个特殊的家庭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也正在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
长兄如父
冲着每月42斤粮食,当时骨瘦如柴的王兴主动申请到镇宁自治县斗糯林场当了伐木工。
1957年7月的一天下午,天很阴沉。
13岁的王兴刚放学回家,就看到平时聪明活泼的幺妹王兴惠躺在床上,肚子鼓胀。焦急的母亲已请来当时在安顺城里一位有名的老中医,正在为妹妹看病。
老中医看完病,王兴随他取回了一副中药。煎好药让幺妹服下后,一家人就这样慢慢期待着王兴惠好起来。
不料,服下中药几个小时后,年仅5岁半的幺妹突然口鼻流血,手脚不能动弹,全身顿时瘫痪。
事后,当时的安顺地区卫生局认定王兴惠的瘫痪与这位老中医开错的药方有直接关系,当时只是在有关会议上对老中医进行了批评。
王兴的父亲是国民党的旧军官,解放后被人民政府判刑劳改多年(已平反),家里的一切只有靠母亲支撑。
好在当时的安顺火车站货场长期招人洗食盐麻袋,洗一条,可得3分钱。母亲一洗就是20多年。
本来,王兴应该有九个姊妹,但老大、老二和老四、老五均不幸夭折。王兴排行老三,算是活下来的五个兄弟姐妹中的大哥。
就在王兴惠瘫痪在床的这一年,王兴初中毕业,因成绩优秀被推荐到贵州民族学院预科班继续读书。
但考虑到自己是家里的老大,加之幺妹又瘫痪在床,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王兴决定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开始在外打零工。
1958年,安顺机械安装队招工,他被招了进去。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开始,王兴所在的安装队人员要开始缩减分流。
按当时的规定,如果分流到劳动强度大的林场当伐木工,每人每月可获得42斤粮食,而分流到其他单位的每人每月只有21斤粮食。
冲着42斤粮食,当时骨瘦如柴的王兴又主动申请到镇宁自治县斗糯林场当了伐木工。
到了林场后,每次做饭时,他便将从附近乡场上买来的豌豆磨成的粉掺进大米中,节省下一半大米。平时休息时,他又与同事到山林中捡木耳和竹笋,并将它们晒干。
每个月的月末,王兴便扛着从牙缝里省下来的20来斤大米、晾晒干的一大袋干木耳和竹笋,赶几十公里路回到安顺家中……而此时,家里的母亲和弟弟妹妹们往往都快断粮了。
此后的数年间,王兴又换了好几个工作,先后当过刻字工、开山工、搬运工、泥水匠、理发匠等等,并参加过湘黔铁路的修建。不论工作如何艰苦,他都在想方设法帮助母亲支撑着这个家。
弃文从医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王兴决定放弃继续上大学的梦想。他要自学医术让妹妹重新站立起来。
王兴在镇宁斗糯林场工作大约8个月后,由于居住环境恶劣,他与别的一些同事一样,不幸染上了疟疾,被林场送到了安顺住院治疗。
刚住院不久,王兴获得一个消息,全国第一次高考将在三个月后举行。王兴找来高中的课本,边住院边学习,三个月时间便学完了所有高中课程,并顺利参加了高考。
没有料到的是,他竟然考上了,被贵阳师范学院(现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录取。但遗憾的是,在学习半年后,因为疟疾复发,因怕传染到其他同学,王兴被迫退学回到安顺当起了理发匠。
而此时,瘫痪在床的幺妹王兴惠已经15岁了。看着一天天长大却不能下地的幺妹,王兴开始担忧起了她的未来。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王兴决定放弃继续上大学的梦想。他要自学医术让妹妹重新站立起来。
作下决定后,王兴将自己平时爱看的所有历史书籍、文学名著和自己写的小说底稿统统锁进了箱子。
此后,伴随他的,就是一些厚厚的中医医学书籍。同时,他还跟随一位有名的针灸师学习针灸。
闲暇时,他开始利用弟弟妹妹们读过的小学课本,教王兴惠读书写字,还专门请来老师教她打算盘。
1969年底,王兴利用在安顺鞋厂卫生室当卫生员的机会,到当地两家医院进修,学习到了扎实的西医理论基础。
1976年,上海一个专家医疗组到都匀开展诊疗活动。此时,王兴惠因长期患病,手和脚严重变形。王兴听说后,便带着幺妹去都匀请专家做矫正手术。
手术回到家后,王兴继续用针灸为王兴惠治疗,并指导母亲和弟妹们帮助她做康复锻炼。在大家的努力下,两年后,王兴惠竟能下床架着双拐行走,还可以做一些煮饭、洗碗、扫地、洗衣之类的家务。
更令王兴感到欣慰的是,幺妹非常聪明,几年时间下来,她已认识了不少字,还可独立看书看报,而且算盘学得非常精通。
1980年,王兴报名参加全国中医医师考试,之后成了现在的安顺开发区幺铺卫生院的一名医生。
艰苦创业
辞职后,王兴与幺妹在安顺的南街上找到一间门面,借来200多元钱开起了“王氏诊所”,他负责看病,妹妹负责管账。
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王兴的家中接连发生了不幸。
首先是七妹在支农时乘坐的车辆翻车,不幸死亡,再就是坐了20多年牢的父亲刚从监狱出来几个月后,便不幸去世。
而此后不久,六妹和弟弟先后结婚成家立业,家里便只剩下母亲、王兴和瘫痪在床的幺妹一起生活。
由于时常牵挂到母亲和幺妹,在卫生院上了4年班后,1984年,王兴向安顺市卫生局写了一份停薪留职的申请。他在申请原因一栏上这样写道:照顾年迈的母亲和残疾的妹妹,并教妹妹一技之长,以自谋生路。
辞职后,王兴与幺妹在安顺的南街上找到一间门面,借来200多元钱开起了“王氏诊所”,他负责看病,妹妹负责管账。
平时,一有时间,王兴就开始教幺妹学医,一段时间后,聪明的幺妹竟然对儿科有了独到的见解,许多家长都背着小儿找她看病。
1985年,安顺城区爆发了耐氯霉素伤寒,各大医院人满为患。针对这一情况,王兴通过研究发现,采用中医清热、利湿、发汗的手段结合口服西药“痢特灵”的方法治疗这种伤寒有奇效,只需7天左右便可治好。
“王氏诊所”治伤寒有特效的事传开后,兄妹俩一下忙碌起来。
那段时间,每天清晨,王兴惠将输液用的器械消好毒,把药品一起捆绑在自行车上。王兴则骑着车从东门进,西门出,再到南门,最后去到北门,在整个城区上门为伤寒病人治病。每天回家,都是晚上掌灯时分。
此次伤寒疫情中,王兴共治愈了100余病人,“王氏诊所”声名大振,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就这样,全家在经济上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拮据了,而此时,操劳多年的老母终于可以休息了。
1988年,在安顺市科委和卫生局的批准下,王兴成立了安顺首家民营研究所——安顺杂病研究所,重点研究中风、风湿、颈椎、腰椎等疾病的治疗。
1991年,通过原安顺地区(现安顺市)卫生局的批准,王兴又成立了安顺首家民营医院——安顺中风专科医院,在全省首次开展中风中医急救。
医院成立后,幺妹王兴惠理所当然被王兴安排掌管起医院的“财政大权”。
特殊家庭
两名孤儿亲切地叫王兴为“爷爷”,叫王兴惠为“姑太”,一家四口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
随着医院的业务不断发展,与外界联系越来越多,王兴惠在接人待物方面得到了极大锻炼,出色地兼任着医院办公室“主任”的角色。在协调医院外事、处理内务等等方面,她可谓左右逢源。
看到当初整天瘫痪在床的姑娘变得如此成熟,王兴及其家人都感到非常欣慰。
而此时,王兴已到了花甲之年,却仍未结婚;王兴惠已年过五旬,同样未嫁。
其实,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王兴也遇到过他比较心仪的女性,可由于担心女方会认为他残疾的幺妹是个累赘,婚后会对幺妹不好,他最终放弃了结婚。
与此同时,王兴惠也意识到自己成了哥哥的“拖累”,多次与哥哥商量,找女朋友时,不要说有她这个妹妹。但王兴惠的话遭到哥哥的斥责。
实际上,王兴惠的自强、自立在赢得了人们尊重的同时,也受到一些异性的关注。有好几个同龄的男子曾经追求过她。但考虑到自身的条件以及哥哥的医院,她均一一婉拒。
她担心如果一旦自己结婚,许多精力便会投入到家事中,医院可能会陷入一团乱麻中,而且,也没有人为哥哥做饭吃。
在医院得到发展的同时,王兴兄妹每年都要拿出5万余元开展回报社会的活动,或减免贫困病人的医疗费,或资助贫困学生读书,为贫困地区的村民上门义诊。
两年前,两兄妹经过商量后,收养了紫云自治县大营乡的两名14岁的孤儿小金和小狄,并让他们在安顺一家中学上了初中。小金和小狄亲切地叫王兴为“爷爷”,叫王兴惠为“姑太”,一家四口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
去年,王兴与一位女性试着交往了一段时间,可因为感觉对方不能容忍两个孩子,王兴便毅然中断了交往。
当时,考虑到花甲之年的哥哥处个对象不容易,王兴惠曾主动提出,今后由她带着两个孩子过日子,但被王兴拒绝。他说,如果对方不能接受他身边的人,他宁愿终身不娶。
2005年,王兴93岁高龄的母亲不幸去世。从此,这个世界上王兴惠便成了王兴最牵挂的人。
已过花甲之年的王兴目前有了退隐之意,他想将自己从医几十年来的经验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对苗药进行开发。此外,有时间后,他打算带着幺妹和两个收养的孩子去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