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不“知彼”,扎堆报考也会落档
增加了填报志愿环节的选择性,可能会减少录取环节的选择性,有一利也有一弊。
上海师大附中副校长傅欣说,对一名教育工作者来说,感觉先看分数再填报志愿,有些学生和家长会“唯分数”,出发点是“不浪费每一分”,如有的学生本来想上的是一所一本高校的优势专业,但是一看分数够上北大清华复旦交大了,他可能就放弃了自己原本的兴趣。而先填志愿再看分数,可以引导学生去搏击自己真正喜欢的高校、合适的专业。
辽宁省招考办副主任张伟兵说,实行知分填报志愿,考生“知己”不“知彼”,并不一定能避免志愿填报的盲目性。考生获知高考成绩后,除了分数特别高的一些考生,多数考生由于不知道其他考生的志愿填报情况,也难以估计自己能否被相应的高校录取,比较容易形成扎堆报考的现象以及因此落档的可能。
对于高校而言,平行志愿让学生更加“扁平化”,牺牲了高校学生的“多样性”。华东理工大学招生办主任项延训介绍说,现在全国都在逐渐过渡到平行志愿,填报的模式也以考后知分填报为主。然而以我们搞招生的同行眼光来看,分数出来再填志愿“太白了”、招到的学生可能分数上下不超过几分,对考生来说,反而减少了以较低分数博进更好学校的机会。
“一档一投”旧模式,期待更大“破冰”
填报志愿的政策变化让一些考生和家长来不及消化,也会产生一些困惑。
“往年我们参照的都是学校的分数,现在还必须要参考自己在全省的位次,会出现什么样的波动和变化我们都不知道,很困惑。今年一些学校录取成绩可能趋于扁平化,也可能211、985的学校成绩会上扬,虽然5个平行志愿,但还有一些想去的学校不能报,而且在报名的学校里还有专业的选择,也要填服从,不然怕失档,但填了服从又怕去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很矛盾。”铁岭市学生家长张先生说。
事实上,在当前以指标计划为主导的高校录取模式下,考生仍然存在着录取风险,如何在自己的志愿理想与现行招生制度中取得平衡,降低风险,是每个考生面临的问题。
辽宁省实验中学教务处主任张立功说,平行录取情况下,一次投档,考生选择各个学校要有一定的梯度,梯度尽量稍微大一些,不要完全按去年的最低分数线确定自己心怡的学校。
[ 责任编辑:郭碧娟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郭碧娟
原稿件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