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高中女生在一夜之间吸引了全北京的目光。
人大附中女孩刘智昕以721分的高考成绩成为北京市理科头名,北师大二附中女孩蔡雨玹则以699分的成绩问鼎北京高考文科。
然而,这两个女孩儿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霸”。刘智昕形容自己是“普通班的小菜鸟”,无法跻身重点班。蔡雨玹则说自己是“学酥”——“看起来是一整块,一碰就碎了”。
普通班学生,却一路披荆斩棘,走到幕前。在中学老师看来,这是值得点赞的,因为它说明“追求‘偏难怪’的分班模式失灵了,高考在重新定义什么是‘好苗苗’”。而在不少大学老师看来,这里有隐忧:“这说明题目难度下降了,也许将无法选出更有创造力的孩子,仅选出了‘细心’的孩子。”
两位非学霸型选手为何站在了最前列?这其中透露出了什么?6月23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中学教师:高考应该给更多人以改变命运的可能
在人大附中教师刘成章看来,高考是“全社会资源的一次重新分配,在这个过程中,应该给更多的人以改变命运的可能,这才是公平的。”刘成章说,“高考试卷应该以更平易近人的方式出现,面向更多学生。”
满分750分,721分的成绩无疑十分亮眼。在2014年,北京市理科头名成绩为719分;2013年,这个分数是725分。接近满分的成绩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高考题难度正在下降这个事实。
惠及非学霸型选手、惠及更多高中考生,刘成章认为,这是值得称道的。“其实,从中考改革更能明显地看出这一趋势。从通俗意义上来说,中考题更加简单了,低于20%的学生才会做的题目从中考试卷中被彻底‘请了出去’。这样单纯从难易而来的区分度真的能选出最出类拔萃的学生吗?实际上,这样的区分度才是不公平的。如果真的想选出拔尖创新人才,为什么不好好利用自主招生的机会呢?高考,就是应该给大部分人一个公平的起点,期待‘创新人才’冒出来。我们欣喜地看到,高考正在给我们重新定义什么是‘好苗苗’。”
刘成章认为,很多难题难在“学术”而不是“思辨”,“一些题只能用大学的知识来解答,这不是难题应有的风格,也不能体现出考生的水平。我认为,未来的高考题目应该更多一些联系实际的内容,更多一些充满思辨的题目,以此来做区分,而不是单纯从难易上下功夫”。
[ 责任编辑:郭碧娟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郭碧娟
原稿件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