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生活陪伴成长
崔俊蓉笔耕不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她要留住这匆匆的日子,用记录的方式跟住读的女儿分享生活、陪伴成长。
崔俊蓉的女儿袁馨仪是南开中学高三学生,从上高一起,孩子就不得不住校,这样每周见面的时间只有周末。“写微信的初衷是想与可可(女儿的小名)互动交流,引导激励,平安度过逆反的青春期和高考季。”
起初,女儿在朋友圈看到妈妈的“微信诗”不以为意,后来渐渐觉得温暖,在帮妈妈整理的过程中,被深深地震撼了。“那日,看着妈妈把去年的微信整理成册,虽是意料之中,但我还是很惊叹。惊叹每日的三言两语微乎其微,竟却如此厚重丰富;惊叹曾经模糊的匆匆,清晰中又多了一份回味。”袁馨仪说妈妈的粉丝不少,甚至还有她的同学。
在妈妈的影响下,袁馨仪也开始闲暇时用微信记录自己的生活,并晒在朋友圈跟妈妈分享。
朋友点赞多收获也多
一年365天的记录,如今成了一本256页厚的书,崔俊蓉用指尖留住了时间。现在,坚持每日原创,记录生活、分享交流已成为她的一种习惯。
崔俊蓉说:“其实,记录也罢,不记录也罢,专心致志地面对生活,感悟珍惜,这就使无意义的生活有了意义。每天真实发生在我生活中的点滴,那些帮助影响我的人,那些激励我的话、感动我的故事,那些琐碎而温馨的画面,我都希望定格在沙漏的时光里。”
收到《沙漏的时光》的朋友都在感叹,自己的时间到哪去了,天天与手机做伴的自己怎么不能也来一次心灵的记录。一位朋友说:“这是一种正能量,每天看到崔俊蓉诗意般的语言,自己都觉得很美好。”
微信诗让诗歌 从艺术殿堂走进生活
“自媒体对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它或许也能成为一种诗歌创作的新载体。”《红岩》副主编、诗人欧阳斌说,诗歌是文学艺术最尖端的部分,这样的“高不可攀”让诗歌离生活有些遥远。
其实,古人也有兴起墙上题诗的做法,我们未尝不可用手机,在微信上直抒胸臆。进入网络时代,诗歌的性质不变,但传播渠道可以多样化。这更利于让诗歌从艺术殿堂走进生活。
如今,微信跟生活的关联度越来越紧密,或许在这个载体上诗歌情趣也会成为更多人的精神生活必需品。 据《重庆晨报》
[ 责任编辑:郭碧娟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郭碧娟
原稿件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