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大陆  >   教育  >   正文

“熊孩子”怎么养成的?你抗拒承担起家长权威吗?

2015年05月05日 10:33: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为人父母者都是有些疯狂的,我是说心理健康的、正常的、符合大自然规律的父母,我们无法计较自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所有的辛勤付出是否符合经济学上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我们常常会在看着孩子大口吞咽的同时,感受到比自己吃到还要强烈的快乐,也常常会在小东西甜甜睡去的那一刻,完全忘掉之前哄他入睡的满身疲惫。

  同时,为人父母者,也要保持一些最基本的理智与清醒。比如说,应该知道,并不是天底下所有的人,都愿意(或者说有责任)像我们一样争先恐后地要给这个孩子当爹妈——若果真如此,那才是真的可怕。

  你想啊,如果这天下的人们,都乐于像父母一般对待我们的孩子,也就意味着,这个孩子他完全没有机会,接触到除了父母之外的其他常人;整个世界都好像是他自己的那个小家,他就自然可以永远都活得像个长不大的小屁孩。

  其实“家”这个概念,从心理意义上讲,就是我们每个人在“母亲的怀抱”和外边的社会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在家里,在慈爱父母的陪伴之下,我们一点一点学会去遵守,那些长大以后必须要遵守的各种社会规则。很小很小的小朋友,从妈妈的钱包里偷偷拿了硬币去买糖,妈妈发现了,就要及时明确地告诉他“这样不对”,这样,等到孩子长大了,她也就不必担心孩子会偷偷拿走邻居家门口的牛奶,也更加不会担心哪天这孩子会因为在外当小偷被警察带走。

  所以说,除去那些温情脉脉的养育和照顾,我们这些做父母的,的确需要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勇敢地在他们身边承担起“规则制定者”、“规劝者”,甚至“惩罚者”的权威角色。我们需要在各种外界惩罚还没有最终降临到孩子身上之前,帮助他们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是不应该、不合适、不允许的。这样,才可以保证有朝一日,当他们挥动小翅膀飞出家门,才不会被各种现实的规则碰得头破血流。

  此时我也知道,如今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关注孩子教育、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那一部分家长,很容易只是单方面地看重那些强调对孩子付出关爱的文章,自以为是地,把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理解为对其各种行为的放任和庇护。他们甚至很习惯地去做那种“让孩子随意冒犯,让父母认真道歉”的事情,恨不得自家孩子从一出生开始,这一辈子就遇不到一丁点儿的委屈,听不见一句“这个不行”。

  有些孩子的疏于管教,源于父母在现实生活层面的缺席,他们由于各种原因总是不能在家;还有一些孩子的无人管教,则是他们的父母总是几乎像神一样无所不能,无微不至地满足孩子的大小愿望,竭尽全力地把“家”的边界无限延伸,还以为天下人都跟自己一样不长脑子。结果,就是让这个孩子,根本感受不到作为一个普通人,在外部世界所必须遵从的那些规则。

  前些日子看到有一则新闻说,有一个母亲带儿子在饭店吃饭,席间小男孩到处乱蹿,还跑到别人的桌子上拿螃蟹玩。后来被螃蟹的主人制止以后大哭起来,惹得她的母亲十分不满,立刻掏出手机发微博:“现在的男人怎么这么小气呀?不就是孩子拿了你的一个螃蟹玩玩吗?”

  唉,应该怎么说呢?人家又不是你这孩子他爹!身边有一个万能的父母,也就约等于,缺少一个作为人存在的真实父母吧。

  有时候,我也会想:眼下这么多有关“熊孩子”的段子漫天飞,是否因为我们这一代,长大成人的过程太不容易,所接受的家庭教育都太过痛苦,太过不堪吗?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父母,如此憎恶和抗拒承担起家长的权威一职?还是,仅仅因为现在的孩子太少了,而我们体内那个“想要抱着一个婴儿”的基因作用太强大,所以才会在有意无意之间,将自家孩子养成了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婴儿?

  谁知道啊?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郭碧娟 ]

原稿件标题: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郭碧娟

原稿件来源:中国青年报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