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大陆  >   教育  >   正文

走近山区寄宿生:不吃早餐冬天穿凉鞋被视为“习惯”

2015年03月30日 09:23:00 来源:半月谈 字号:       转发 打印

走近山区寄宿生:不吃早餐冬天穿凉鞋被视为“习惯”

  2013年12月18日,在弄勇小学,学生们在教室课桌旁的床架上睡觉。当时,学校的宿舍楼正在建设中。记者 黄孝邦 摄

  未来之梦

  3月4日,周三,弄勇小学总算正常开课了,而乡上的初中也渐渐步入正轨。

  记者3日下午曾在弄顶屯遇到了15岁的女孩蓝金花,她这学期在乡里初中读初二。当时她正在路边放牛,腼腆地对记者说“明天就要回学校了”。

  4日一大早,金花的哥嫂搭乘记者的便车去南宁,乘高铁去深圳打工。没想到,金花也跟在哥嫂后面,坐上了记者的车。

  “她不读书了,非要跟我们去打工,我说让她去体验体验,跟老师说好了,不行的话回来还能继续读初中。”哥哥蓝继承说。这个尚未读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女孩,就这样“暂时”辍学了。

  事实上,对念书的兴趣不大,是当地不少孩子的普遍问题。记者在弄勇小学办公室随手拿起一份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登分表,表上学生们的数学成绩普遍非常差,满分100分,考三四十分的大有人在,甚至有十几分的,九十分以上的只有寥寥一两人。

  而初二,对山里的中学生而言,更成了一道坎。没有了初一的稚嫩,亦没有初三的成熟,家庭经济的吃力与打工大环境的干扰,让不少初二学生离开了校园。出生于1988年的蓝继承和妻子都是初二辍学;村民阿友这个春节“结婚”了,新娘是出生于1999年、正读初二的东妹,两人正准备一起去广州打工……

  广西的大石山区七分石头三分田,土地贫瘠,曾被称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加之当地“多子超生”现象普遍,不少人家种的玉米产量不高,一年到头人均收入只有数百元。人多地少,贫困如影随形,外出打工就成为山区年轻人的“主流选择”。不外出务工,甚至会被视为“懒惰”。

  记者发现,一些女童早早辍学进城打工,从村里的“留守女童”正变为工厂的“玩具女工”。蓝继承的妻子蒙艳香,这个出生于1988年的女孩,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8岁的大女儿还是重度地贫(地中海贫血症)患者。即便如此,她还是要舍弃患病的女儿和4岁、2岁的儿子,跟丈夫去往深圳电子厂打工,每年只能在春节时回家十几天。虽然隐忍,但不难看出,离别幼小的孩子,她内心的伤感仍写在脸上。而金花的未来,也可能就是嫂子命运的复制。“厂里需要工人,只要去就能安排上岗。”蓝继承说。

  实际上,工厂对年龄的“不在意”,甚至假身份证的瞒天过海,都能让这些本应坐在教室的山里娃轻易地站上工厂流水线,流落城市,成为“杀马特”,成为新一代“农民工”。

  对于未来的梦想,每个山区孩子都有,但打工似乎是承载梦想的唯一桥梁。打工可以带回来钱帮衬家里,甚至可以与父母在同一个城市同一家工厂或工地……这些都是他们向往的。

  大山深处青年一代的梦想,仍停留在“靠打工改变命运”的层面。

  逃离大山的自由与新鲜是短暂的,背负的生命重担却可能代代传递。文化知识的匮乏,决定了这些孩子难以实现人生大的飞跃,陷入“打工——老家建房——结婚——生子——下一代留守”的循环。

  扶贫先扶智,教育需先行。一个人、一个村庄、一所小学的未来之梦,期待改变。(半月谈记者 张莺)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郭碧娟 ]

原稿件标题: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郭碧娟

原稿件来源:半月谈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