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大陆  >   科教  >   正文

调查:打工子弟学校关闭后,被分流学生今何在?

2013年06月13日 14:43 来源:工人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距离2012年7月16日北京市第一新公民学校关闭,至今已近11个月时间,这所专门招收外来工子女的学校关闭后,北京市教委对学生进行了分流。公益组织新公民计划对学校854名学生展开分流调查,共收集到746名学生的有效信息,完成了《第一新公民学校学生分流情况调查报告》。被分流的学生们在新的学校、在老家、或者在我们不知道的某个地方过得如何,对未来又有什么样的打算?

  被迫返乡者,逾三成再回京

  据调查显示,27%的学前班学生返回老家,其比例远远高于1~5年级(15%)和6~8年级(11%)学生的返乡比例。

  当问及家长出于什么原因将孩子送回老家上学时,36.36%的受访学生家庭选择城里的新学校交通不便,主要问题集中在两点:一是孩子太小,家长工作忙没有时间接送,而孩子独立上下学面临安全问题让人担忧;二是学校离家太远,路上浪费时间太多,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这两个无法解决的难题促成学生无奈返乡。

  2013年北京市朝阳区小学入学工作指南指出:申请在我区就读的外省市的适龄儿童,由其父母持暂住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开具的在京借读证明、全家户口簿、出生证明等联系就读。

  “去年学校关闭,教委没有对学前班的学生进行分流,而是要求按照新生入学来办理手续。因距离、“五证”等因素的限制,很多家长找不到合适的学校,因此只能被迫选择让孩子回到老家就读。”新公民计划负责学校工作的魏佳羽说。

  去年分流时116名返乡的学生之中,时隔半年之后有42名学生又重新回到北京,占到全部返乡学生的36%。而当时留京就读的学生中,只有4%的学生返乡。

  外来务工人员虽然都有个“老家”,可是那个家已变得越来越遥远,甚至已成“回不去”的故土。据新公民计划去年“六一”联合全国8所城市的10家社区机构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这些孩子有70%在学龄前跟随父母从农村进入城市,生活在各地城乡接合部或城市内打工者聚居的地区,均就读于民办打工子弟学校或指定接收外来工子女的公立学校。这些“生在城市”或“长在城市”的孩子与他们的父辈完全不同,他们已经是准城市居民,没有父辈那样浓厚的恋乡情结。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段成荣教授曾经分析,这些打工子女已经与“老家”失去了联系,其中很多已经完全不具备在“老家”生活所需要的各种文化、习俗和知识,甚至连语言都不通了。城市将别无选择地接纳他们成为自己的成员。

  大龄流动儿童出路待关注

  “这就是你的命!”一位无奈的父亲对将要失学的孩子反复说道。在新公民学校关停的那一刻,张然的父亲面临着寻找新学校的难题。获悉楼梓庄学校是孩子就读的分流点,于是,这位父亲略微舒缓了内心的不安。眼看着新学期就快要开学了,他带着孩子去学校报名,但却被老师的一番话给说愣了:“学校满了,你们来晚了,现在一个不收!”

  眼看着希望落了空,这个父亲陷入了无比的内疚和无奈:“没办法,这就是你的命啊,你姐也是在这个学校读书,都好好的毕业了,而当你读的时候,这学校就给关了,这是你的命啊。”张然才15岁,父亲就给他找了所培训学校学习电脑,现在张然在一个单位实习。

  魏佳羽告诉记者,“这只是失学孩子的一宗个案,但它却反映了无数在京就读孩子面临失学的无奈,由于政策、环境等原因随迁子女异地就读受到诸多限制,需要办理借读证、无法参加中考、高考,因此很多学生即使能够在城市就读,也会面临很多的困难。”

  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生长在城市,他们理所当然地要求得到和其他人完全相同的待遇。而他们较父辈更具有维权意识,过早地踏入社会,对于他们的未来以及这个社会会带来哪些影响,目前还难以预料,但大龄流动儿童的出路问题需要慎重对待。(记者 车辉)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两岸新闻  台湾新闻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