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青浦区城管大队计划招收60人,引来数百人报名,有180人进入了面试,其中包括2名博士、119名硕士与1名“海归”。对此,社会舆论普遍认为,正式编制与工作稳定是吸引博士硕士的根本原因。
在世人的习惯思维很难把城管和博士硕士联系起来的今天,屡见媒体的此类报道不断刺激着世人脆弱的神经,甚至具有颠覆性的冲击力,一时间“追求编制与稳定”的批评声震耳欲聋。一些学者甚至认为,现在中国的太多年轻人缺少理想,欠缺追梦勇气,当一些博士硕士为了编制与稳定而放弃追梦时,在一定程度上等于是高等教育的失败。更多社会大众则陷入疑惑与迷茫中。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归纳起来无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类看法十种观点。
悲观的看法有如下四种。“资源浪费说”认为,国家、社会、家庭以及学生投入与期望巨大的博士硕士,还没过剩到当城管的奢侈地步。“学用脱节说”认为,一些博士硕士难以对口就业的根本原因之一是,高校扩招在专业设置等方面和社会需求对接不够,致使学生学用脱节。“就业紊乱说”认为,博士硕士当城管挤压了下一层次群体的就业空间,造成社会就业结构紊乱。“就业不公说”认为,有权有钱有势的家庭能让子女当城管吗?归根结底是就业不公的表现,如此下去会倒逼教育不公,从而扩大社会不公。
乐观的看法有如下六种。“职业升级说”认为,随着职业专业化与教育水平提高,过去一些普通工作岗位现在需要博士硕士来提升专业水平。“胜过啃老说”认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博士硕士不肯低就,也只能啃老,徒增家庭负担。“观念转变说”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后,转变精英化就业观念是大势所趋。“基层锻炼说”认为,博士硕士从基层做起,可以了解基层情况,积累工作经验。“教育发展说”认为,精英化时代博士硕士是科研人才,而大众化时代已经多元化了。“社会进步说”认为,尊重个人职业选择权,是社会进步的方向。
无论悲观还是乐观,似乎各有各的道理。当我们站在高等教育精英化与社会固化的视角来看,确实存在着学用脱节、就业不公、造成人才资源浪费与就业结构紊乱的现象。虽说面对现实转变观念确实胜过啃老,但这仅是缓解就业困境的权宜之计。“基层锻炼说”适用于胸怀大志者,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只是“美好的赞扬”。“职业升级说”既是社会进步与教育发展的现在进行时、更是将来时,今天提及显然是富有浪漫色彩的美好向往。然而,当我们站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社会转型的视角来看,这些博士硕士选择被“妖魔化”的城管工作,毫不畏惧世俗社会的鄙视,敢为社会转型期新就业观的第一个吃螃蟹者,甘当大众化就业时代的探险者,难道社会不该给他们多一些掌声吗?
即便,他们愿意做台湾作家刘继荣笔下“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也能为当下普遍功利的社会传递“从容做平凡人”的正能量。人生有许多种选择,少数人成为英雄固然意味着成功,而大多数坐在路边为英雄鼓掌的人,也是一种成功。从容而自豪地做平凡人,是绝大多数人的成功状态,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人生境界。以此而论,一些博士硕士选择当城管,做好自己也是成功。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却常常被功利的社会轻视。面对无论是大学生卖猪肉,还是博士硕士当城管,舆论的质疑之声之所以此起彼伏,固然有世人思维固化的一面,但更缺乏理性分析与正确引导。
复旦大学熊庆年教授曾说,一些人出于应试教育逻辑和功利主义需求,认为大学生不应该卖猪肉。其实教育是培养人的,应当允许人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如果说早年北大学生陆步轩当“猪肉佬”带了个好头,才有后来大学生做保安、城管、保姆等。当然,继续调整专业结构、优化就业结构、确保就业公平,创造“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和谐环境,让年轻人“共享人生出彩机会”,依然是我国政府、高校与社会必须面对的复杂问题。(刘尧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教授、所长)
[ 责任编辑: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