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有些人可能还在学校念书。而今年28岁的邓鹤翔却已是武汉大学的一名正教授。这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三篇论文,2012年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的青年才俊,求学之路一帆风顺,成长简历引发网友膜拜和“吐槽”。(5月20日《武汉晚报》)
年轻人的奋斗,离不开标杆的励志;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传奇的滋养。作为教育改变命运的典型,28岁正教授的身上,契合了人们关于高等教育的许多设想。风度翩翩、年少得志、衣锦还乡的邓鹤翔,以突破常规的速度,完成了许多人终生难以实现的目标。在他的故事里,每一个观众都可以发现自己渴求却缺乏的成功因子;在他的身上,每一个观众都可以找到自己未曾实现梦想的影子。
当消费主义和媒体奇观文化联袂登台,28岁正教授难免会遭受娱乐化的过度消费。人们将目光停留在邓鹤翔俊朗的外表、令人炫目的简历,将注意力置放在“28岁”、“正教授” 的身份反差与角色对比,在歌颂、羡慕、自嘲的口气中对28岁正教授进行蜻蜓点水的“浅阅读”。
“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个成功样本的背后,除了那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外,通常潜伏着长期的不为人知的艰辛的付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与其进行浮躁喧嚣的娱乐消费,还不如多一份呵护,为28岁正教授创造一个宽松、平静的舆论环境。毕竟,名气也是一把双刃剑,也有可能会压弯一棵茁壮成长的树苗。
[ 责任编辑: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