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微博在网上蹿红,引起广泛关注,网友评论如潮。该微博称:来凤县一所中学为该校一名学生立碑纪念,这名学生在去年的高考中以668分成为恩施州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校方称此举是为“激励在校学生”。来凤县教育局有关人员赶到来凤县高级中学了解情况后,校方已开始将该塑像拆除。考上清华的学生,被母校在校园立像,并被称之为“开创了来凤教育的新篇章,书写了平民教育的神话”,荒谬之所在,于舆论的质疑声中已得到体现。即如大多数声音所斥责的,这是应试教育扭曲下的畸形成才观的泛滥。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现象的出现,除却应试教育下社会整体教育观念的扭曲,如果考虑到被立像的学生,是该县几十年来的第一个州理科状元,其另一种生成因素同样不可忽视。虽然高等教育在中国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但在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学生考上清华北大仍可以说是数年一遇,甚至会被树为当地数代人的进取榜样。
这个“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较之于城市中学,农村学子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的概率要低得多。“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其中,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其次,“稀”还表现在,城市孩子的成才途径和通道要大大多于农村学子。相对而言,农村家长和孩子对于名校的期待要更高。
在这个背景下来观察一所学校为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立像的荒唐现象,不难发现,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农村学子成长和流动通道单一,也是为学生立像的另一个重要推手。当高考、考名校成为农村学子避免复制父辈一代命运的唯一途径,考上名校对于孩子及家长的绝对重要性可想而知,这个重要性足以让其它的一切成才标准让路。
甚至要看到,在今天,考上大学甚至名校也不再能被等同于“鲤鱼跳农门”了。然而,在应试教育上的成功,仍在农村人的心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表面看来,这是一种社会思维的脱节,但在根本上还是由于,相较于社会发展机会向城市的聚集,农村地区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又一次滞后于城市的发展速度。这其中,流动机会的城乡失衡,仍是影响农村发展的重要原因,这个原因在教育观念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此外,按理说,相较于官办中学,民办中学在教学理念和人才观上都应有更为开放的体现,然而,在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的情况下,民办中学首先要解决的还是生存的问题,所以只能在应试成果上“火拼”,而所谓的理念优势只能是未来得及实现的“理想”。可以说,教育资源上的分配不均,既是名校情结在农村地区更甚,造成应试教育负效应更强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打通农村学子向上通道的阻碍所在。
树立不到一个月的雕像被轻松的“拿下”,但要彻底瓦解树起雕像的力量,绝非一时之功。当高考成为某些人唯一的人生出路,每一个被树立的高分榜样雕像的基座,都是无数个被阻滞在上升通道之外的“出局者”命运。这应是教育改革和教育资源整合,应当被看到的现实。(朱昌俊)
[ 责任编辑: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