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大陆  >   科教  >   正文

伤不起的,真是“室友的冷血”?

2013年04月22日 10:01 来源:山东商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伤不起的,真是“室友的冷血”?

  朝夕相处,苦沥寒窗,同道因循,其交自笃。同窗之谊就是这么来的。

  甫入师门,大家一起切磋学问,追求日益精进,这本来是符合象牙塔一切和谐期待的组合画面,但现在,经“复旦研究生投毒案”这么一搅和,“防火防盗防室友”的警告就来了。

  同窗友好之无存,确实让整个社会伤神,因为,这里本来被看做是一片洁净天空的。

  目前,该案嫌疑人的真凶身份尚未敲定。即便最后排除了这位室友,那么几乎还是可以肯定,能进寝室“便宜行事”的,非身边人莫属。至于这个身边人具体到哪个人,只是证据问题。

  再就是,即便最终案情判定,真凶另有其人,或这是一起偶然事故,那么这种针对“室友”的追问,是不是就委屈了高学历群体?还不能这么说。毕竟,类似血腥事件已经不新鲜了,或者说,“复旦研究生投毒案”的真凶,不管有还是没有,都挡不住社会对校园“群落”的重新审视。

  联想起1994年清华大学铊中毒的受害女生朱令、2004年云南大学的杀人狂魔马加爵、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三名大学生铊中毒的悲惨,不由得网友不惊呼:室友的冷血,你伤不起!

  “室友的冷血”究竟从哪里来?

  一直以来,人们把诸如同学、室友等关系,想当然的给与了纯粹定性,现在,这种最“去功利化”的关系突然沾染了“血腥气”,自然少不了追问——

  大学生、硕士、博士、教授、专家、校长……这些曾经响亮的头衔,都已经“下了水”,而且层出不穷。是什么浸染了校园这片净土?知识和道义的相关度到底有多大?社会负情绪如何被传导进校园的?

  来自高校群体的不当行为,之所以为社会所不容,且能引起空前反弹,主要来自社会认同中,对“高学历”和“高素养”的正向关联,意即,很多“混账”事情和大学是格格不入的。应该说,高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微环境,但它和周围的大环境,从来就不是绝对隔绝和静止的。来自社会的压力和情绪,会适时地被传导进来。就业门槛、成果鉴定、出国名额、奖金分配,甚至拼爹、拼色……这些对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都有所渗透,不承认这些负面因素是不可以的。

  一系列“谋杀事件”后,大家当然可以指责教育荒弃了对“人”的关注。但也要看到,校园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角落,我们不可能期待社会风气会绕过它的围墙,但加强一下自身的“免疫力”,多一些抵消被风化瓦解的预备措施,还是可行的。

  尽管,同学的冷漠,还不是群体现象,但它在蔓延;尽管室友的嗜血,只是某些个人的心理迷障,但高学历者身上出现这样的个例,总要原始察终。这个时候就要考虑到,为学校、为学生减压,是必须的。在校园内“竞争”的适用应该是有限的,只有破除“丛林”迷信,才能从容构筑人格价值,让学习真正回到“美”和“善”的诱导上来。总之,教育系统要有一些机制设计,由其自觉地为师生们拔除一些“利益制高点”,让大家少一些利益纠缠,多一些和纯知识的真正面对。

  校园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角落,我们不可能期待社会风气会绕过它的围墙,但加强一下自身的“免疫力”,多一些抵消被风化瓦解的预备措施,还是可行的。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两岸新闻  台湾新闻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