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大陆  >   科教  >   正文

城市新留守儿童想家 一月发短信四五百条

2013年04月03日 09:41 来源:长沙晚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城市新留守儿童想家一月发短信四五百条

  春光明媚,“老师妈妈”带着城市新留守儿童踏青,感受家庭的幸福。

  教室——寝室——教室,郴州宜章县初一女生徐洲两点一线的生活是过去半年校园“常住校生”的生活样本,除了寒暑假回家乡,她每周所有的时间都“泡”在学校。大城市拥有优质教育资源,吸引着更多外地学生涌入,他们的群体正逐渐扩大,成为一种叫“城市新留守儿童”群体。

  A 异乡求学的“新留守儿童”

  徐洲是雅礼雨花中学初一学生,父母都在老家郴州宜章县工作。和在家乡的留守儿童不同,“徐洲”们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离开父母和故土,成为“城市新留守儿童”。

  一个人背井离乡来长沙读书不是徐洲父母的主意。“是我自己想来长沙读书的。”徐洲说。“父母一开始也没说同意不同意。不过,为了决定要不要来这里读书,我们家里还是开了专门的家庭会议。”

  独立生活的道路,远不如想象中容易。妈妈爸爸因为工作关系,基本不来长沙。徐洲说,刚来学校的那个学期,几乎都是在眼泪中度过。每天回寝室第一件事就是给爸妈发信息、打电话,一个月要发200多条短信。徐洲说她不算发短信最多的,有的外地同学一个月要和爸爸妈妈发短信四五百条,因为大家都是第一次远离父母远离家乡,太想家了。

  B 一个人的成长总觉得缺点什么

  雅礼雨花中学称像徐洲这样的学生叫“常住校生”。他们有的是农民工子女,有的父母在外经商,有的老家在遥远的他乡……他们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分开生活,一个人在青春期成长。

  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安全,一般情况下,周末留校的学生是不允许外出的。每个周末早晨8时,宿舍会进行统一点名。然后,学生可以前往教室写作业。

  “写完之后就在学校里面乱走,绕着操场和教学楼一圈圈地转。”徐洲说,现在学校的每个角落都很熟悉,因为平时“逛”过太多次校园了。虽然可以“串寝”,学校也在周末开放了图书馆、球场和机房等。但对于“徐洲”们来说,却总是少了点什么。

  徐洲说,“来长沙一个学期了,只去过周边的几个学校和长沙高铁站。”她说她很想去橘子洲走走,还想去定王台书市看书。记忆中在长沙最开心的一次是刚进学校时,妈妈带着她去世界之窗玩。

  C 很期待和校长一起过的周末

  常住校生们简单的心愿触动了老师。学校决定开展“把爱带回家,温暖你我他”活动,让学校63名党员教师和65名“新留守儿童”结成对子。

  “他家里房子大!”初一年级的黄河在选择结对老师时,出乎意料地选择了校长吴汉波。同学们都说他卖萌,他还为这件事情哭了,不过大家都知道,他其实是校长的“小粉丝”。黄河说他很期待和校长一起过周末。校长吴汉波说,不仅是周末,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要给他们特殊的关爱,做孩子们的“老师妈妈”、“老师爸爸”。

  “站在校门口等谢老师接我时,我的心里像雨水落入积水中一般,激起了阵阵涟漪。谢老师一周才给我们上一节课,她会不会连我的名字都不记得?她生活中凶吗?我们交流起来方便吗?”已经结对出游的学生李姣林一度非常担忧。

  可一天下来,她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今天的谢老师不像我们的老师,更像一位可以无话不谈的大姐姐,就是这样暖暖的情谊,像冬日里的一抹暖阳,让我们这些长期离别父母的学生心里暖暖的。”

  D 健康成长需要“陪伴”

  “心理学上,我们认为这些孩子被家长在心理上‘遗弃’。面对挫折困难没有人倾诉,他们孤独、彷徨,甚至恐惧。”长沙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梁珊说,这个时期,孩子刚进入青春期,还处于半大人、半小孩的“心理断乳期”。父母付出了经济上的代价,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却忽略到成长的环境除了物质,还有心理和情感上的。如果父母关注不够,很可能对孩子今后的成长造成心理隐患。

  “孩子成长最关键时期,真的很需要父母的关爱和陪伴。”老师说。正是考虑到孩子对爱的需求,雅礼雨花中学从今年开始推行“带爱回家”的活动,每个月利用一个或者几个周末的时间,带孩子回家或者出游,感受家庭的温暖。学校的做法梁珊认为非常及时,可以让孩子感觉并不孤独,是一种补偿爱的方式,但不能替代父母的爱。

  梁珊建议,父母最好利用电话、互联网等便捷的方式,与孩子建立经常性的沟通,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同时,多跟孩子的生活老师、班主任老师沟通,从各种途径去了解孩子,及时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记者 卿永锋)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两岸新闻  台湾新闻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芮益芳 ]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