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滁州学院开设“微博与社交”公共选修课。课堂上,同学们不仅需要通过微博@老师进行签到,同时,老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也需要通过微博来回答。据任课教师称,期末考试中还会加入一条硬性标准——“到期末,同学个人微博粉丝数不够500,就等于挂科!”
这条新闻被各大主流媒体的官方微博转载,引发了大量的评论和转发,公众多为此选修课的新颖独特、跟得上潮流所吸引。其实,滁州学院并非初创者,去年下半年,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就开出了一门《微博课程》的选修课,学生在期末考核合格后还能获得两个学分。
这些年,大学各种新潮、另类、或曰“奇葩”的选修课正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为公众所津津乐道,如广州大学开设了《生死学》,内容是教授学生如何撰写遗书、订立遗嘱;广东金融学院开设《爱情心理学》,鼓励学生“牵手成功”的做法与某一档电视征婚节目颇为相似;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以游戏为主题,开设了“三国杀”选修课;舞龙舞狮则进入了湖北大学的选修课程……
不得不说,这些新潮的课程,百花齐放、与时俱进,不仅丰富了大学选修课的内容,而且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大学的生活,同时也赚足了媒体、公众的眼球。但是,依笔者的经验,很多所谓“时尚”的选修课总逃不了这样的厄运——在选课的时候爆棚,甚至出现“抢课”的现象,很多同学因无缘此类选修课而抱憾,而在实际开课的过程中,开课初期和期末往往会人满为患,中间则冷却、降温,出勤率骤减,也许,很多“时尚”的选修课并非如最初看上去那样的美。
究其原因,首先,在选课之初,很多同学不免会犯“望文生义”的毛病,学生们很容易受选修课的名字影响,越是新颖、独特的课程名称,往往就越容易吸引学生这个群体。其次,选修课在进行的过程中,与学生最初想象的课堂效果差距很大,或曰出现了“审美疲劳”,导致很多学生失去了兴趣。第三,因为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互动性不强,学生参与度不够,而相应的监督考核跟不上,不够严格,导致了很多学生在心理上放松,就很容易出现学生逃课的现象,最终必然会造成很多学生只是为了混个学分而去,早已背离了选修课的初衷,毕竟,与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相比较而言,选修课的受重视程度要低一些。
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讲,任何一门新课程的开设都要有完善的准备,要有章法可循,不是随随便便、任意地开设任何能够想到的课程,总要满足一些基本条件,比如,要有充分的师资力量、教学目标明确、课程内容和进度安排成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应完备、课程考核方式科学合理等。
因此,大学选修课的存在,作为“通识教育”的补充,绝对不能只注重时尚而放弃对内涵的追求。一方面,学生们在选课之时,不必完全跟风,不能仅仅为这些选修课的名称所吸引甚至被“误导”,另一方面,在“时尚类”选修课的热闹和喧嚣的背后,学校主管部门也应提高选修课开设的门槛,避免形式重于内容,更加注重课程的科学性降低其娱乐性,重视选修课的质量,最终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若尘)
[ 责任编辑: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