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康在实验室里调试仪器。 记者 郑昆 摄
近年来,我市大学生毕业人数持续增长。2013年,我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6.3万人,比去年增加1万人。其中研究生1.4万人,本科生8.4万人,专科(高职)生6.5万人。自上世纪90年代末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那么,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哪些素质?大学生的心理预期能否和现实结合?他们能否接受比自己期望值低的工作?而部分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他们在创业路上遇到过哪些困难?有哪些可以分享的经验?日报今起开辟“大学生就业故事”栏目,选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反映大学生在求职、就业、创业过程中的迷惘与困惑、收获与心得。
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有多大?
重庆理工大学大四学生杨康或许可以告诉你这个落差——在几个月之后,顶着“青年诗人”光环的他,可能会抛开风花雪月的诗情画意,成为一个在建筑工地上四处奔波的材料员。
杨康对这个结果坦然接受:“先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然后再创造条件去实现我的理想。”
想在文学圈里找一份工作
作为一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杨康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理工男”,但他对工作的憧憬,却是希望进入一个与文学沾边的圈子。
杨康有这个资本。2011年、2012年,他连续两年获得全国高校征文大赛诗歌一等奖,他的诗歌,先后在《人民文学》、《文艺报》、《儿童文学》、《中国文化报》、《诗刊》、《星星》等全国各级媒体上发表。
就在去年,当他凭借组诗《温暖》再次拿到全国高校征文大赛诗歌一等奖时,大赛的总策划、组委会主任冰峰感慨地说:“读杨康的诗歌,我的眼泪几乎夺眶而出,我沉浸在一种父子情感深刻的纠结与体验中。真挚、恳切、细致……”
杨康坦言,大学期间,自己把太多的时间投入到诗歌中去了,以致于学业算不上优秀。但是,在诗歌方面取得的成就,让杨康有着这样的信心——自己虽然是一个“理工男”,但是毕业之后,一定能在文学圈里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些年,我在诗歌方面有一些小小的成绩,这对于我进入报社、杂志或图书出版公司应是有帮助的吧。”
他的憧憬很快被现实击得粉碎。
[ 责任编辑: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