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法明 画
近日,据媒体报道,今后中小学生在寒假、暑假之外,还有望增放两种假。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可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
国家鼓励地方探索中小学增放春秋假,意在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增加他们接触自然与社会的机会,以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其初衷不可谓不美。相比于将假期集中在漫长的寒暑假,“化整为零”、“一年四假”的做法,确实更有利于学生调整疲惫的身心。但是,放在学业成绩仍是考核评价“教”和“学”双方唯一标准的大环境下考量,增放“春秋假”又让人绝对难以乐观,学生“有闲”,并不意味着就能真正享受“休闲”。
在“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的指挥棒下,假期补课早已将寒暑假进行了“无缝连接”。多元化评价体系一天不建立,中小学生们未必能利用“春秋假”旅游,反而会在“第三学期”基础上,又增加一个借“春秋假”补课的“第四学期”,培训机构恐怕也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商机,让“春秋假”变成“春秋补习”。
在学校和老师那里,增放“春秋假”也有不小的现实阻力。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形下调整假期,让2个学期变成4个学期,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项“大工程”。有学校担心影响教学进度,有老师担心学生不断放假就需要不断调整状态,容易导致学生浮躁影响学生成绩,甚至还有家长担心,原本正常的课业进程被压缩,最终更会导致孩子学习压力增加……
从家长角度看,增放“春秋假”也不够现实。事实上,孩子的假期,往往是很多上班族家长的心病,小孩在家没人管,成天看电视或上网,有的家长不得不将小孩送到父母家或将父母接来帮忙看管小孩,家无老人者只得“托”到一些课外辅导机构,还有家长不得不将小孩带到单位上班等等。中小学生增放“春秋假”,更会给这部分家长增添不少的负担。
可以说,“春秋假”听起来很美好,实施起来却很难,极可能形同虚设。正因此,在几年前首设“春秋假”的杭州,早有政协委员建议取消“春秋假”。
在笔者看来,增放“春秋假”,不如将每天的上学时间推迟,不如将双休日、寒暑假真正还给学生,不如切实保障学生们的劳动课、社会实践课不走过场。在现行教育考核评价制度之下,能保证学生们每天的睡眠不少于8小时,能保证学生们有双休日和寒暑假,能让学生们得到认识社会、接触自然的实践机会,就很好了,夫复何求?(何勇海)
[ 责任编辑: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