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琼老师在给孩子们补课(中广网记者陈江南_摄)
代课教师 难说再见
四川通江县的教师夫妇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在中国偏远的农村,至今仍存在着大量没有正式身份的“代课老师”。他们身处中国教育的最基层,拿着最低每月几十元的工资,身份尴尬、保障缺失。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数次出台政策,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却步履维艰,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应该何去何从?中央台五路记者分赴河北、四川、甘肃、贵州等地,试图寻找答案。
中国之声特别报道《代课教师,难说再见》今天讲述四川通江县一对教师夫妇的故事。
1月20日,大寒节气,火天岗笼罩在雨雾里。半山腰砖混结构的平房,一间教室,一间厨房,就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张兴琼,18个孩子惟一的老师,教所有的课程。
张兴琼:有语文、数学,还有音乐、美术、社会科学,还有劳动,还有安全教育,还有体育……全部课程都是一个人上。
通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教育局副局长董开平介绍,几十年来累计有四千多名代课教师没有解决身份问题,目前在岗的仍有四百多名,他们通常分布在偏远的村庄,不少人像张兴琼一样,独自撑起一个学校。
董开平:如果没有这些代课教师,孩子可能失学,农村学校非常需要这些老师,他们有的甚至代了几十年,教了老子教儿子,教了儿子教孙子,教了几代人。
1980年,张兴琼高中毕业,到火天岗村小学当代课老师。
张兴琼:那时候我们没有公路,老师来走山路要三四个小时,别人都不愿意来。本来我也是这个学校毕业的,所以那时候我就选择到学校来上课。
几年后,比他小八岁的男青年廖占富也来这里当代课教师。在村支书、朋友和村民们的撮合下,两个年轻人走到一起。张兴琼知道,周围人促成这桩婚事,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留住老师。
张兴琼:真正的公办教师不愿意来,来了也待不住。
32年过去了,张兴琼一直留在这里,月工资从二十多元涨到五百元。火天岗村惟一的这所学校,曾经的一百多名学生逐渐流失,初中和小学高年级先后撤销,合并到中心校。原本的四五位老师,后来只剩下张兴琼和廖占富。
记者:另外两个人后来去了哪儿?
廖占富:务工去了。一位在上海好像已经当了小老板。
2009年,廖占富考上公办教师,调去另一个学校。张兴琼继续留在火天岗小学做代课教师。
张兴琼:当我看到别人打工回来,挣了大把大把的钱,像我们就一年有点少,想过去改行做别的,但是谁来接替呢?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样的工作,都看不起,说实话。我也干了这么多年,也舍不得山里的这些孩子。看到他们考上大学,家长带着孩子来给我放鞭炮的时候,我就很高兴,就舍不得走。
[ 责任编辑:王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