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大陆  >   科教  >   正文

500名大学生卖猪肉是喜还是忧?

2013年02月03日 10:10 来源:新华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由北京大学毕业生创办的“壹号土猪”品牌,吸纳了500多名高校毕业生,相继加入“养猪卖肉”的行列。

  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舆论关注。大学毕业生如此就业,是高等教育的悲哀?还是开辟了更多发展路径?是社会需要的适应?还是人力资源的浪费?

  名牌大学毕业,就业从零开始

  1月25日,号称中国“土猪大王”的“壹号土猪”品牌,在上海6个区县的12家农贸市场登陆。除了“原生态”土猪肉吸引眼球外,创业老板是北京大学毕业生,员工中有500多名大学生且10%毕业于名牌大学,成为最大关注点。

  “参与问答就送二两猪肉嘞!”30日傍晚,记者在上海市长宁区澳华农产品市场“壹号土猪”店面前看到,围观、咨询、买肉的顾客络绎不绝。几个“90后”满脸书生气的小伙子,忙碌地吆喝着,一边还熟练地切肉、称重、收钱。开业一周,他们积攒了不少“回头客”。

  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郝承兵,当了四年“卖肉倌”,如今从一线员工晋升为区域经理,年薪10万元,有房、有车。在他身边的3名员工,也是大学毕业不久的新人,月收入3000多元。

  “2008年参加校园招聘的时候,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问我,你大学交女朋友了吗,我说没有。他又问了我一句,那你大学四年里干了些什么,我当时就懵了。”郝承兵说,“大学四年,真的没有学到太多在社会上有用的东西。”

  “壹号土猪”创始人陈生,成了一些大学生的榜样。1984年,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当时叫政治经济学)专业,“那天学校人事处老师看着我的个人资料,说读这个专业该分到哪个单位呢?”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后来我‘下海’摸索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对养猪卖肉最有心得,就决定做这方面的企业。”

  “你学经济学专业的,读资本论和卖猪肉有什么关系?”有人问他。“就算是在北大、清华,专业教育又能包含多少生存竞争的技能?”陈生说,在“壹号土猪”,大学生可以学到“怎么自我定位,这个社会是怎么运作的,并且拥有一技之长”。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广阔视野、与人沟通的能力,也能将经营理念更好地传播与实现”。

  纷纷放弃专业,高教何去何从

  此次事件之前,北大中文系毕业生陆步轩卖猪肉一事就引起了社会关注。有人认为高材生卖肉是人力资源浪费,也有人认为这宣告了应试教育的破产——高分数、高学历,并非指向让人羡慕的就业岗位。

  一位网民认为,应试教育的核心是唯分数论,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功利化倾向,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个性特长和自立意识被忽略。

  “没有一技之长和专业领域内不可替代性,大学生在就业压力较大的社会背景下,只好与普通百姓‘抢饭碗’。”网民“淡定八戒”说,学校和家长总以为考试成绩好,日后就能成为顶尖人才,谁知可能连自己的生存问题也解决不了。

  毕业于广东海洋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壹号土猪”员工徐标献说:“对于大学刚毕业的我们来说,总想走一条不一样的路,却发现自己的能力颇为匮乏。不知道想要什么,不知道过去的坚持有多大价值?迷茫或许是我们的集体代名词。”

  “卖猪肉以后,我们放下了架子,相互鼓励,不再纠结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而是制订计划、按部就班、努力工作,这是一个不断积蓄能量和认识自我的过程。”徐标献说。

  作为“壹号土猪”员工的大学生们,用实际行动挣脱了应试教育的桎梏。然而,也有一些家长对此难以释怀。

  家住上海市长宁区的姚奶奶告诉记者,对于大学生做“猪肉倌”她并不反对,而换成自己的孩子就不一定能接受,“辛辛苦苦培养了那么多年,最后跑到菜场里卖猪肉,肯定不甘心的呀!”

  上海红刚青扁豆生产专业合作社总经理、上海市人大代表王黎娜是一个“85后”,大学专业是市场营销,她在银行工作两年后辞职务农,成为著名的“扁豆姑娘”。她认为,“职业无贵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专家指出,将学生培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成才理念,一味地希望做“人上人”,将过高的目标悬在空中,往往会陷入焦虑和迷惘。

  大学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才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熊庆年说,一些人出于应试教育逻辑和功利主义需求,认为大学毕业生不应该卖猪肉,其实从个人发展来说,有什么不可以?教育是培养人的,应当允许人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国外名校出来的人也有卖报纸、送牛奶的,不是说高分进名校就一定要高精尖就业。”

  另一方面,熊庆年认为,像“壹号土猪”这样运用现代商业技术运营培育的品牌,发挥了大学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特长,值得鼓励和赞赏。“很多家长可能对行业本身有不正确的看法,这与社会风气有关。社会功利主义色彩不改,教育领域也无法改革。”

  同时,专家认为,大学毕业生卖猪肉一事说明,大学时代所学专业与就业需求并不一致,如何培养学生走向社会的竞争力?怎样让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拥有赖以生存的一技之长?这些值得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和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文军教授表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还是很有限的,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去卖猪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资源的浪费。“这也暴露了高校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的对接不够,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用学科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等。”

  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判断能力。上海交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钱静峰说,“应用型学科可以强调学以致用,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一类的学科,应该注重广阔视野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学生对自我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把握。”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两岸新闻  台湾新闻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