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学位”还贷损害教育公平
1月26日,在广东省人大茂名团分组讨论会议上,省人大代表、广东实验中学校长郑炽钦透露,广东实验中学高中校区投入,政府借贷占了四成;相应的,高中四成的学位,都被拿来高价“出售”用于还贷。据他介绍,在此前的调研中,他了解到,存在类似情况的学校,全省至少还有六至八所。(1月27日《新快报》)
政府贷款建设公办高中,然后出售学位还贷,损害了起码的教育公平。
借“卖学位”还贷,一则,是对教育责任的“巧妙”转嫁。有专家认为,贷款建设公办高中,是政府为公众谋利益的一种公益行为,是政府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政府财政就应独自为这种行为买单。“任何企图让单个纳税人来买单的行为,都是一种政府施于纳税人的苛捐杂税”。在不少地方,公办中学基建投资大,而政府投入极少,高中步大学后尘负债,也就成为了残酷的现实。
二则,会助长高中大规模举债的不良风气。如今,相当一部分高中盲目建设,平时连体育课都不能保证,却建起了豪华游泳池、豪华体育馆,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枷锁。尤其是一些重点高中,不断贷款建分校、连锁学校,成立国际部,扩大招生规模,随着一个个“超级高中”的形成,一团团“超级债务”也就产生。去年9月底,浙江省审计厅发布消息称,浙江部分学校举债规模超过偿还能力,部分学校实际已丧失自身偿还能力;与此形成反差的是,部分负债学校建设规模则“严重超标”。
三则,会助推择校行为愈演愈烈、择校费也居高不下。当下,幼儿教育要“择园”,小学初中要择校,不断高涨的费用让百姓不堪重负。高中阶段择校费虽说属教育行政事业收费,有明码实价的规定,但事实上,在优质资源相对紧缺情况下,除了少部分学位是“成绩择校”,很多学位已演变成“权力择校”、“金钱择校”——权高者得、价高者得了。“高投入——高负债——高收费”便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那么,该如何化解公办高中的债务危机?对于已背负的债务,笔者认为应像“普九化债”一样,由财政买单;即使有的地方眼下没有偿还能力,也应制定逐年偿还的实施方案,分步合理化解债务。而要杜绝新的债务,则需政府履行投入责任和监管责任,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同时建立健全债务控制长效机制,杜绝为追求规模、制造政绩而盲目决策、跟风建设,以及教育腐败。
教育是公益事业,教育公平的核心是机会公平,是要让更多的学生公平地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而不是负债建设一部分“超级中学”,让有钱人独享优质教育资源。(何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