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大陆  >   科教  >   正文

《社会心态蓝皮书》:七成人不敢相信陌生人

2013年01月25日 14:43 来源:生命时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诚信”,诚实守信用,曾是中华民族的高尚品德,也是自古就推崇的基本行为规范,如今却渐渐被很多人遗忘。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指出,中国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程度在进一步扩大,社会总体信任程度的平均得分为59.7分,进入到“不信任”水平。专家对此提出,社会诚信已经到了警戒线,由此导致社会冲突增加,中国正在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

  七成人不敢相信陌生人

  在此次调查中,社科院蓝皮书课题组对北京、上海、郑州、武汉、广州等7个城市的1900多名居民进行了详细访问。结果显示,社会总体信任程度的平均得分为59.7分,进入到“不信任”水平。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下降,超过七成人不敢相信陌生人。从行业和部门来看,人们对商业、企业信任度最低。同时,官民、警民、医患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程度也在进一步加深。

  这次调查反映出中国社会诚信缺失的种种表现,最突出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以前,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没事串个门儿;年轻时父母工作忙,孩子放学后经常去邻居家吃饭;谁家做了好吃的会和大家一起分享;邻居家来了客人,如果主人没在,其他邻居还会把客人请到自己家里招待,真可谓“远亲不如近邻”。而现在,很多人却是邻里相逢不相识,平时见面不打招呼,甚至连一个微笑都没有。有的人和邻居住了好几年,都不知道他们姓什么。在邻里关系淡漠的同时,还有不少人因为生活习惯、噪音等各种问题,和邻居产生矛盾,甚至大打出手。

  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感叹:人人都有朋友,但却不敢相信朋友。职场上尔虞我诈,很难交到知心朋友,一旦发生利益冲突,立刻翻脸;生活中的一些所谓好朋友只能“同享乐”,不能“有难同当”,你有困难,其他人可能会以各种理由躲得远远的;有时朋友越熟,越可能上当受骗,很多人做传销等事情时,都先拿“熟人”开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张建新指出,“杀熟”现象的出现标志着社会信任降到了最低点。更有甚者,为了争遗产、房产,不惜和亲生父母、兄弟姐妹反目成仇,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降到冰点。

  熟人都如此,更别说陌生人了。上海媒体做过一项调查,超过90%的人不敢相信陌生人,仅有2%的人表示可能会让陌生人进家门。陌生的短信、电话不敢相信,站在街头的可怜人不敢帮助,十多岁的孩子出门,家长还得陪同。

  记者目前也做了一个实验:在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附近,记者以“手机没电,有急事”为由,随机向10名路人借电话。结果只有两人愿意借,其中一人还要求由他本人拿着手机让记者接听。在随后的街头采访中,有不少人坦言:“现在除了父母,几乎没人能相信。”也有很多人认为:“在当今社会讲诚信就是吃亏。”这两个观点与以下调查结果不谋而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调查显示,在近三年“最信赖的人”排行中,父母一直高居榜首。在人际交往范围中,41.1%的人只有1—3个可信任的人;上海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调查表明,诚信成为“吃亏”的代名词,90.2%的人认为诚实守信在不同程度上会吃亏。

  2009年,“三鹿毒奶粉”事件敲响了食品企业诚信缺失的警钟,随后不断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染色馒头、皮革奶、地沟油……一次次拉大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信任的距离。同时,房地产、教育业、广告业的诚信口碑也在每况愈下。2011年,“郭美美事件”引起轩然大波,让人们第一次强烈地对政府和一些机构产生不信任感。《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曾做过“中国人信用大调查”。在行业榜上,中介服务业、食品业、广告业、房地产业和保健品业被评为“诚信形象不佳的五个行业”。此外,超五成受访者认为,政府或相关机构,组织行为透明度不高,比如财务收支、公车数量不公开等。

  当所有的不信任集中在一起时,社会氛围就会改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冷漠。面对诚信危机,很多人觉得个人力量渺小,于是随波逐流,一再放低道德底线,看惯了就不以为然了,于是就出现了‘小悦悦’事件、老人跌倒不敢扶的事情。”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告诉《生命时报》记者。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芮益芳 ]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