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本网快讯

【网络媒体走转改】远山的呼喊——贵州脱贫攻坚记

2016年01月21日 08:38: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中国台湾网1月21日北京讯 (记者 梁行)有这么一些村落,遍布在贵州偏远地区的山窝窝里;有这么一群村民,世世代代以种地为生;有这么一群孩子,从来没有见过山外面的世界。

  记者随全国首批网络媒体“走转改”采访团来到贵州省丹寨县高峰村。在记者面前,村民岑如州对于脱贫的渴望溢于言表。“一定要搬出大山,搬出去才能拔穷根!”“生活在山里,最心疼的是孩子。每天天不亮就要赶山路去上学,傍晚家长都焦急地盼望着孩子的归来。”

  高峰村位于海拔1701米的牛角山上,是贵州省丹寨县最远、最高、最贫穷的一个村子。“大山里生活环境恶劣,农产品产量低。与外面不通路,交通闭塞。孩子每天要长途跋涉到距离村子几公里的学校去上学,学校里基本上都是当地老师,外面的老师都不愿意来。村里的医疗卫生也没有,生病了就靠人抬到距离村子20公里的镇上去医治。”高峰村团支书田茂轩辛酸的说。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土地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可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资源不多,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水平。“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连绵高山更是成为阻碍他们走出山沟的天然屏障,交通不便导致山里人几乎与外界隔绝。

  走出大山、走出贫穷成为“岑如州们”共同的呼喊。2012年,贵州省启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丹寨县被列为全省首批生态移民试点县,3年来已有2355户搬出大山,岑如州家就是其中一户。“这就是我们的新家,政府在县城修建了移民小区,让我们搬出大山‘挪出穷窝’。50平米房子价格6万5千元,每人补贴7000元,我们一家五口人只需支付一半价格就可以入住。现在孩子上学只需要坐15分钟公交车就可以到达县城的学校。”

  不仅如此,岑如州和同村乡亲还通过政府贷款,在小区门口合办起了食品专业合作社,他们把当地的新鲜竹笋腌制成酸笋进行销售。为了拓展销路,丹寨县政府帮助他们联系当地农村电商,通过互联网将酸笋卖到全国各地。“我们的酸笋15块钱一斤,首单200斤前几天由县电商办委派的企业购买。这和之前靠种地的微薄收入有了天壤之别。待我们2万斤酸笋全部销售出去,我们合作社收入可达到30万元。”岑如州兴奋地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16年,丹寨县计划将搬迁29户123人。丹寨县委书记侯美传表示,对于实在不想搬迁的村民,考虑将其转变为林业工人,帮忙脱贫致富。对于搬迁下来的贫困家庭,对其进行技术培训,帮助他们就业,鼓励他们创业。

  贵州的扶贫攻坚不仅在丹寨县展开,“岑如州们”幸福的笑容也不止于高峰村。记者随全国首批网络媒体“走转改”采访团完成5天共计1000多公里的行程,深入贵州农村,走访了遵义县(花茂村)、江口县(寨沙侗寨、云舍村)、丹寨县(高峰村、卡拉村)。切身感受贵州边远山区的贫困现状,对贵州精准扶贫的各项举措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花茂村,我们看到了现代化的农业蔬菜大棚区、雅致的农家乐别墅和精致的陶艺风情街,感受到了习总书记口中的“乡愁”。花茂村通过发展现代化农业、乡村旅游业、陶艺文化与产业,从“荒茅田”变成了“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田园。在江口县,寨沙侗寨通过将“乡村旅游扶贫”与“金融扶贫”相结合,依托梵净山打造出了富有侗族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江口县城至梵净山公路沿线居民发展农家乐脱贫致富,全县电商建设借助淘宝帮助老百姓销售特产脱贫。在丹寨,对于大山深处的高峰村,通过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脱贫。在卡拉村,通过产业扶贫,利用具有400多年历史的鸟笼工艺,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致富之路。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调研期间,最牵挂的就是扶贫。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举全省之力,将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新的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5年,贵州省贫困人口共减少656万人。2016年,贵州计划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全省有8个贫困县、120个贫困乡镇将摘除贫困的“帽子”,2000个贫困村将退出。

  相信这一天并不遥远——村落不再遍布山窝,农民不再为吃喝发愁,孩子们上学之路不再遥远漫长,“脱贫”的呼喊不再回荡于连绵的高山。贵州的脱贫攻坚之路将越走越宽,“岑如州们”的笑容也会越来越甜。(完)

[责任编辑:梁行]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