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数千年以后,春节已不单单是平淡的传统节日,它和“回家”这个温暖的词汇融汇在一起,衍生出新的社会、文化价值。“过年回家”是一整年累积乡愁的释放,是被距离疏远了的亲情的回归,是中国人最美好共同记忆的一次次重现。马年春节期间,中国台湾网的记者、编辑,将用文字和图片与广大网友一起分享回家过年的亲身经历。温暖而艰难的春运、团圆温馨的年夜饭、忙碌而幸福的爸妈、重新集合的小伙伴,让我们一起品味浓浓的年味。
冬季的“雪城”牡丹江。(中国台湾网 于斯文 摄)
中国台湾网1月29日牡丹江消息 从工作的北京一直向北1500公里就是我的家——牡丹江。它是个不起眼的东北小城,但也算风姿绰约,夏冬两季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我生于斯长于斯。虽然毕业后远离故土,投奔了首都,却也每年春节都要回家过年。家里变化不是很大,雪还是能积到膝盖,冰还是能封住江面,最爱吃的烧烤也基本还是那个味儿。
记得,小时候的春节年味总是很足,老人们那时还是家里的顶梁柱,过节自然要守各种各样的规矩。除夕要换新衣,一家人包饺子放鞭炮,收压岁钱一定得磕头;初一要起大早跟着大人去四处串门、拜年;初三要跟着妈妈回娘家;初五(破五)要起早放鞭炮......
这些年,老人们逐渐凋零,家里过年基本也就只有我们一家三口。尽管人少些,没以前热闹,年还是一样的过,爸妈每次都会在我回家前把年货办齐,把我最馋的酸菜、油豆角备足。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贴上窗纸,挂上灯笼,等除夕那天整夜整夜的开着。爸妈在,家里就从没显得冷清过。
亲戚虽说不少,各种哥哥姐姐也多,但自小就不算特别亲近,反而和几个同学更为要好。他们毕业后大多工作在东北,所以往往也只有在春节才能和这些小伙伴们一聚。
这些朋友一直陪伴我度过学生时代,积累下的情谊并非距离和岁月可以缩减。所以,虽然总是一年一见,却不减亲切,更多话聊。有家烧烤店一开就是十几年,烤串是越来越难吃,我们却也还是每年春节钻来这里,“老板,来30串排骨”,然后吃着聊着,回忆学生时代的无脑事,聊聊工作上的扯淡事,说说和各种姑娘们的正经事,就这么一直聊了十几年。我想大概还是要继续聊下去的。
在家里还有很多的“熟人”,有时走在街上都有喊“斯文”,抬头一看是十几年的邻里街坊,“斯文都这么大了,在哪工作,跟小时候还是一个模样。”
看,这里就是你的家,有好多的人看着你长大,看着你离开、出走,看着你回家过年。
在最重要的节日,和爱你的人在一起,这就是回家过年的意义!(中国台湾网记者 于斯文)
作者小资料:
于斯文 中国台湾网观点互动部副主编
性别:男
离家来京工作时间:3年半
家乡: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回家总里程:1500公里
回家交通方式:飞机
回家过年感言:回家过年 和爱你的人在一起!
牡丹江镜泊湖瀑布。(中国台湾网 于斯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