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本网快讯  >   正文

两岸和平论坛:争一时也争千秋万代 从无解走向有解

2013年10月13日 01:59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中国台湾网10月13日上海消息 由海峡两岸14家民间团体和学术机构共同发起举办的首届两岸和平论坛于10月11、12日在上海举行。为期两天的会议中,来自海峡两岸的120多位智库学者,围绕两岸政治关系、两岸涉外事务、两岸安全互信、两岸和平架构四项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论坛首次由“红”、“蓝”、“绿”学者共同参与,并由绿营智库协办,更使本次民间政治对话具备了广泛的意见代表性。

  当然,两岸关系历史和现实因素难免导致各方存在立场差异和意见分歧。对此,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在论坛开幕式上就着重指出,尽管两岸专家学者的立场、观点和主张难免有差异,但大家都是一家人,都是为了两岸和平、共同发展的愿景而来,愿为探讨解决两岸问题奉献心力,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随后的情况诚如张志军主任所言。本届论坛中,两岸智库学者凝聚智慧,围绕四大议题深入探讨。共进行4场主题演讲,发表16篇鸿文,邀请16位评论人对四大主题进行评论。12日下午的闭幕式上,两岸14家主、协办单位据此共同发布《首届两岸和平论坛纪要》。该纪要文字精要、言简意深,堪称两岸民间才智之士历经无数论辩沟通,字字推敲出的精良作品,足以为本次论坛画上完美句点。纵观《纪要》可知,本次论坛中,与会者的共识大于分歧,论坛共达成10点共同认知,并指出尚有7点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对于《纪要》中存在的意见争议,担任本次论坛闭幕式台湾方面主持人的二十一世纪基金会执行董事高思博作出自己的解读。他指出,其实,从中本次论坛四大议题的安排就可看出,论坛可谓“争一时,也争千秋”。争一时是为了让将来的路更好走。对于千秋长远,与会嘉宾就搭建两岸永久和平的架构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不外乎是希望两岸的永久和平能够早日来临。他盼望本次论坛可以成为两岸迈向永久和平的第一步:“将来,当我们回顾在2013年10月花了两天时间,在和平论坛里畅所欲言,也许可以让将来的子孙享受到永久的和平。”

  担任闭幕式大陆方面主持人的全国台湾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周志怀同样认为本次论坛共识大于分歧。他举例说明,比如大家都赞成和平发展,都赞成在涉外事务中,在军事安全互信体制中要加强合作,建立互利双赢的互动规则。对于和平协议也没有反对的声音,存在分歧的部分只在于和平协议的内容、内涵、路径、时间、快慢等要素。

  周志怀特别指出,本次论坛纪要是第一次有“红、蓝、绿”共同签署的纪要,重要性无论如何评价都不过分。纪要充分体现了参与各方相互尊重、理解、包容。纪要的协商过程虽然曲折,最终还是取得了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真可谓“海阔天空可共存,互让三尺又何妨”。

  “尊重、理解、包容”,正是这两岸一家人间所秉持的互谅、互让的同理之心,推动着两岸民间政治对话走上崭新的航程,使两岸政治协商褪去敏感化,转向大众化、透明化,实现成果化。

  对此,周志怀表示,对于开启两岸政治商谈,我们深知台湾内部政治生态多元,争议多且挑战大。但历史会证明,只要政治议题协商开始,并获得具体成果,那么双赢一定是如影随形。为此,在两岸政治定位等很多议题还没有明确结论的情况下,两岸民间智库和学术机构应洞烛先机,积极探索,把握趋势,预做准备,使两岸政治关系从无解走向有解。(中国台湾网记者 王思羽)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