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台湾团团长汪毅夫。(中国台湾网 何建峰 摄)
中国台湾网3月9日北京消息 9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台湾团举行开放日活动,十三名代表亮相人民大会堂台湾厅,接受媒体采访。刚刚过完63岁生日的新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在人生最后一个工作上,我还会努力工作,为了就是和岛内的台湾同胞一起,共迎‘中国梦’。”
汪毅夫的“中国梦”,有其家世渊源,自其曾祖父起,穿越三个世纪,历经四代,从备受欺凌的清末蜿蜒至今,浓缩着中国近现代屈辱、苦难的历程。
1895年,汪毅夫的曾祖父汪春源先生和另外两名台湾举人来北京参加会试。其间,听说清政府准备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要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他们异常痛苦和悲愤。三位台湾举人联合了两个台湾京官,一同向清廷上书抵制割台。这件事,后来被称为台湾的‘公车上书’。
1945年,台湾光复,汪毅夫的祖父非常高兴,为当时接收台湾积极提供了很多建议。父辈一代,他的叔叔汪慕恒教授对台胞利益也非常关心,早在1990年的两会上就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呼吁重视保护台商合法权益。
汪春源当年的上书中说,人可以离开台湾,但“祖宗坟墓岂可忍而弃之”,他后来留在了大陆,但每年清明都很难过:“闻道隔邻忙祭扫,一年难过是清明”。先人的屈辱和痛苦传承下来, 历史在汪毅夫心中留下极深的印迹,在其生活、工作和研究中,思乡怀土之情贯穿始终,“许多研究凝结了我对先人、对故土的悠悠思念之情”。
作为著名学者,汪毅夫在中国文化史与闽台区域社会研究、文化人类学方面享有盛誉。在两岸交流事务方面,1998年起,汪毅夫先后长期任职福建省政府、台盟中央,而现又转任全国台联, 为两岸交流贡献颇多。
2013年2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时表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我们真诚希望台湾同大陆一道发展 ,两岸同胞共同来圆‘中国梦’。”汪毅夫对之感触颇深。
他说:“在我人生最后一个工作上,我还会努力工作。为了什么?为了就是和岛内的台湾同胞一起,共迎我们的‘中国梦’”。当年,大好河山说割让就割让,说没了就没了。我们再也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了!”(中国台湾网记者 杨丽 何建峰)
[ 责任编辑:何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