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本网快讯  >   正文

台报文章反思“台湾病”:“自满年代”已终结

2012年12月31日 07:46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中国台湾网12月31日消息 台湾《联合报》12月31日刊发社论文章《从拖泥带水的一年反思“台湾病”》。文章称,2012年,台湾地区以马英九得票过半赢得连任揭开序幕,但却随即以其民意支持度骤降至18%以下苦苦撑完一年,可以说是一章险恶的启示。这条直线下坠的抛物线,与其说是马英九个人魅力的消褪,不如说是台湾“自满年代”的终结:80年代的经济奇迹和90年代的民主传奇,经过多年挥霍,至此已风光殆尽。

  而2012年,“台湾病”让世人所识。所谓“台湾病”,就是台湾的问题已不止于民主政治的停滞,还表现在经济体质的耗弱,乃至社会阶层及世代落差的凸显。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因果错杂的集体症候群。那么,究竟该怎样反思2012年的“反思病”呢?

  摘编文章内容如下:

  2012年,当台湾朝野为了证所税、美牛风波、油电双涨等几个并不复杂的决策而混战,殊不知,景气连十蓝,GDP增长率预测值从4%降到1%才是民众更大的噩梦。当国民党、民进党两党为了2年后乃至4年后的选举各自盘算时,殊不知,台湾更残酷的现实是经济转型无力、所得不进反退、年轻世代失落,都已逼在眼前。

  马英九在第2届任期前半年,就遭遇到民意如此无情地质疑和否定,对他本人和当局而言都是一记当头棒喝。作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兼执政党主席,马英九果断不足,不但无法说服在野党,就连同党籍民代或县市首长都不断挑战其领导权威;这导致了共识无法凝聚,决策难以贯彻。马英九如不改善其统御领导策略,未来3年半恐亦难以成事,民众也将更无所适从。

  换一个角度看,如果人们认知整个“台湾病”的来龙去脉,即可知台湾今天的问题的解决已不能一味寄望于当局或政治人物。第一次政党轮替打破了“一党专政”的神话,第二次政党轮替则打破了“本土化等同民主化”的神话;而马英九第二任却提前跛脚,则说明借由朝野竞合解决台湾大政的模式已不再可靠,必须要有民间更积极、更多元的参与,才能打破非蓝即绿的思维,找到新的出路。

  亦即,“台湾病”的形成,是长期的民粹政治、意识形态斗争和行政怠惰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些日积月累而成的硬块,夹缠着蓝营和绿营思想及行为的“共业”,已非一党一派就能开出良方,更不是再来一次“政党轮替”即可自愈。正因目前的症状极为复杂,更需要来自民间的智慧贡献力量,来鞭策政治人物,而不甘于充当任何政党的马前卒或追随者。从2次政党轮替看,政治的局限已经一目了然,现在需要民众的力量来催促它们转化。

  2012年,青年失业与迷惘的问题成为注目焦点,未尝不是一桩好事。至少,从世代剥夺和世代落差的议题,我们更清楚看到了台湾过去未见的盲点。这个问题的核心是,过去近30年,人们忙着清算恩怨、追究历史,忙着解构和重组,却忘了珍惜那些美好的事物,忘了思考要把下一代领向何方。无论是“蓝路线”或“绿路线”,在乎的都只是自己政党的利益,却不想对更大的局面提供思考或答案。

  仍不明白何谓“台湾病”的人,不妨看看纠缠了日本20多年的“日本病”。日本病的起源,当初只被视为是一个过度成熟的经济体走向“老化”的衰变,从而导致了日本20年的失落。但时至今日,外界不难看到其中更深的根源,其实是来自政治的败坏与行政的失效。过去20年换了15任首相,去年大地震时,日本社会的井然有序和政府的溃不成军形成强烈的对比;今天自民党重返执政,不过是在收拾自己种下的残局。这景象,是台湾绝对不可重蹈的覆辙;何况,“台湾病”的疑难杂症恐怕比“日本病”还重。

  看看日本20多年来在“日本病”中的浮沉,马英九当局岂有“自我感觉良好”的空间?而看着日益沉重的“台湾病”,民进党又有什么瞻顾自喜的余地?(中国台湾网 何建峰)

浏览更多台湾新闻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