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12月14日消息 台湾《中国时报》12月14日刊登社论文章指出,由于公务人员的劳动条件、待遇以及福利相对较优,近年来台湾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不断增加。全球经济大环境欠佳,岛内经济景气持续低迷,今年参加公职考试的人数将近80万,创历史新高。然而, 其背后隐含的社会与产业问题,值得让人深思。
文章摘编如下:
由于公务人员的劳动条件、待遇以及福利较优于一般民间部门,近几年来台湾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不断增加。随着金融海啸的冲击与持续的经济不景气,参加公职考试的报名人数持续增加,今年甚至将近有八十万人报考,创下历史新高纪录。背后所隐含的社会与产业问题,值得当局进一步省思。
首先,较令人忧心的是,台湾除了应届毕业生与待业者投入公务员考试外,还包括愈来愈多的转职者、中年失业者,甚至是在校学生。这样的趋势,除了透露出就业环境的严峻外,更隐含著青年世代对于未来的焦虑与不安全感等警讯。
放眼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年轻人也同样有著这样的不确定感。例如英国,由于政府长期忽略公共政策对于青年世代的影响,使得20岁到35岁这一代的年轻人面临了经济状况不稳定(economic insecurity,I)、背负着来自同侪与新移民的竞争压力(pressured,P)、负担政府的各种沉重赋税(over-taxed,O)以及公共与个人债务缠身(debt-ridden,D)等四种压力,而形成所谓的“IPOD世代”。
目前,台湾的年轻人也正在被“IPOD世代”化,包括必须面对失业、薪资负成长、学贷、缴得多但领得少的退休年金,以及买不起房子、不敢成家或是无力养育下一代等压力。因此,公务人员合理的待遇与福利,以及工作的稳定性等,遂成为青年人或是中年失业者的最佳选择,但这却也是警讯之一。
年轻人藉由公务员考试寻求就业与生活安全感的趋势,也可能造成公、私部门间的排挤效应;各学科领域的精英愈往公部门集中,尽管有利于公部门筛选更多优秀人才,但也可能增加私部门媒合适合人才的障碍。在恶性循环下,目前民间企业缺工、薪资水平偏低,以及青年失业人口过高等问题,短期内恐更加难以解决。再者,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观点来看,愈多人广泛参与公职虽有助于提升公共政策的质量,但在现行代议政治的体制下,公职吸纳愈多的精英,反而恐将对于权力监督机构产生更大的压力,这亦可能是警讯之二。
警讯之三是目前台湾高等教育所遭遇到的困局,除了无法完全契合就业市场的需求外,过低的入学门槛,以及人力资源供过于求,不仅增加求职的障碍,同时在市场法则下,也间接造成了薪资水平的停滞不前。更有甚者,倘若学校为了强化学生进入公职窄门的竞争能力,而以准备考试做为教学导向,如此,恐更加助长这股报考公务员考试的热潮。
另外就考生的角度而言,大量投入的考生们是否对于公部门的科层制度运行已有相当的认识,并已做好担任公职的职涯规划才决定投入?亦是令人忧心之处。
面对台湾这一趋势,台当局不仅不该抱持乐观看待的心态,相反,更该视为一场严肃的挑战。虽然台当局相关的措施与政策都已陆续进行或正在规划中,然而仍须评估政策施行的效果,并检视政策目的与民众感受之间的落差,如此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例如落实推动产业发展、改革年金制度、促进青年就业、提升受雇者薪资所得、协助青年成家与购屋、推出更有利的托育与催生等相关政策或计划,如此才是因应治本的积极性作为。
此外,从英国的“IPOD世代”可以发现,随着人口老化的情形愈趋严重,不仅当局在年金制度与医疗照护制度的公共支出上不断增加,青年世代在年金制度与医疗照护制度的负担同样也益加沉重,形同部分财富转移给上一代退休的老人,未来甚至还必须自行解决部分退休金的问题,形成“吃亏”的世代(a crossover generation)。台湾也逐渐面临了相同的问题,由于公务人员退休制度明显优于其它职业类别,再加上劳保年金制度改革的前景未明,如此都间接助长了这一现象。尤有甚者,一旦年金制度问题持续延宕,未来更恐衍生出世代间的对立,即使有幸挤进公职窄门的年轻人,届时亦可能难以去除对于退休后的焦虑与不安全感。
事实上,公务员报考热只是一个现象,背后的新世代的集体不安,才是问题的核心。(中国台湾网 何建峰)
[ 责任编辑:何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