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6月8日消息 上周,岛内舆论的关注点围绕两岸话题展开。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结束“双赢之旅”返台、大陆首个赴台贸易采购团返陆,再加上之前民进党籍高雄市长陈菊的大陆之行,民进党的一池春水就此被吹皱。
两岸话题的争议仍在岛内继续,但正如台湾《新生报》指出的:表面上看历史好像都是由政治菁英决定的,但深入分析历史将可发现,民众为了生活所表现出的理性力量才是真正决定历史发展的潜规则,希望台湾的朝野党派都能看透这一层奥妙之处。
吴伯雄“双赢之旅”实至名归
吴伯雄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圆满完成8天行程,6月1日下午乘机返台。香港《大公报》2日评论认为,国共两党交流对话对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胡吴会”的务实成果将为台湾未来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水,这是两岸民意不可阻挡的主流选择。
针对胡锦涛在和吴伯雄会谈时讲到“两岸经济合作协议,最好下半年谈起来”,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2日社评指出:在胡锦涛讲出此话的隔天,台湾股市即以大涨207点向其报以掌声;大陆的积极态度使台湾主流民意受到了鼓舞。4日,该报又针对吴伯雄在南京大学演讲题目“让文化引领两岸未来”指出:谈文化,就是谈生活方式与价值,从这个角度切入,或许可以为两岸的未来打开另一扇机会之窗。
大陆首个赴台采购团成果丰硕
5日,大陆今年向台湾派出的首个贸易采购团离台返回,采购团4天期间共落实逾22亿美元对台采购订单。与此同时,台当局“农委会”也主动出击,决定邀请20位大陆大型通路商采购部门主管组成农产品踩线团于9月来台,除了深入了解生产程序,也希望建立固定供销模式。
台湾《联合报》5日评论指出,台湾不可能将大陆切割在自己的经贸运作之外,而是应该借此情势,以大陆热单及大陆游客赴台为提升自我的机遇,这才是经贸上的“双赢共生”。
香港中评社2日的评论还建议说:大陆的一连串措施对台湾固然有很大帮助,但两岸若能以强化经济战略合作角度取代现在“散弹枪”式的采购,不仅效果更大,更是加强产业分工、推动两岸产业竞争力的契机。
民进党“两岸大菜”徒增笑柄
两岸交流的现实吹皱民进党一池春水,一时之间,该党内部各种声音四起。为避免引爆“大陆政策”辩论,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指示研议“党公职人员访问大陆注意事项”,但3日的中执会经过3个多小时的雄辩,仍未能对此达成任何决议。
台湾《中国时报》4日特稿指出,引颈期盼的民进党“两岸大菜”终于上了桌,只是盖子一打开,菜色却是从“事前报备”谈到“禁止收礼”,不仅少了战术与战略的滋味,更处处突显小家子气。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6日点评指出:民进党迄今没有对大陆怀抱同胞情怀,是该党多年来拥抱“台独”的结果,这就使得心不甘情不愿对大陆开放的民进党人士,研拟出如此僵化守旧的管理办法,徒增人们笑柄。
民进党内对“大陆政策”没有共识,“反对ECFA公投案”付诸实施的呐喊却越来越响。《中央日报》网络报对此指出:民进党的“公投戏法”宛如高喊“狼来了”越来越不能吸引人了;但在年底选举前,“公投噪音”还是免不了得承受,真是无妄之灾!
岛内热议“大陆+台湾”
在两岸交流掀起一个又一个小热潮的上周,在岛内只要打开电视、网络、报纸,就会发现到处都有关于“Chaiwan(大陆+台湾)”的讨论。这个在英文字典里查不到的单词的创造者是韩国媒体,生动描绘了台海两岸经济合作威力对韩国形成的震撼。
对此,台湾《经济日报》1日社论说,在全世界饱受金融海啸荼毒摧残,未来十年或更久,国际市场难以恢复昔日风貌的大环境下,“大陆+台湾”来得正是时候!
台湾《联合报》2日社论指出,曾经错过机会多年的台湾,应可以体会韩国的焦虑;至于台湾在“Chaiwan”概念中如何保持自己珍视的价值而永续经营,考验才刚开始!《联合晚报》社论则认为,不管看来多么有利的情势,台湾一定要保持自己进取的尽头,不可盲目乐观;在这样的自觉和自信上面,才有资格欢迎“Chaiwan”。
回顾岛内上周的关注热点,笔者在此想以香港中评社2日的评论员文章为本文作尾:民进党可以想想前“行政院长”张俊雄的话:“民进党8年执政无法继续赢得政权,一定有值得检讨之处,民进党主席最重要是找出人民内心深处要的是什么?”这句话说得很明白了,台湾人民想要的不再是继续搞政治对立,而是在经济困顿之际,朝野能否拿出帮助人民、改善经济的实际牛肉。(赵静)
[ 责任编辑:赵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