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台湾媒体记者对“南岳与抗战”的展览很感兴趣(摄影:钟宝华)
中国台湾网11月12日长沙消息 南岳衡山,秀冠五岳。殊不知,在这片钟灵毓秀之地,有着诸多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联手抗击日寇、卫我中华的抗战史实见证,两党共创“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便是其中辉煌一笔。
12日,在湘联合采访的两岸媒体记者走进南岳“忠烈祠”、蒋宋南岳行馆——何公馆等地,共同探秘一段国共合作的历史。而这,要从1937年日军侵华说起。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日本军队的进攻下,正面战场失利,丢失了大片国土。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国民党抗战中枢移至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则一度内遁南岳。便有了蒋介石8次登上南岳,5次入住南岳1号楼——何公馆,并于1938年至1941年间,在此主持召开四次高级军事会议,研讨抗日战略和江南战场。
1938年11月25日至28日,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召开,蒋介石亲自主持,中共方面派出周恩来、叶剑英、郭沫若出席。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蒋介石确定接受中共中央建议,两党共同创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并筹建南岳“忠烈祠”安葬抗日阵亡将士。
南岳“忠烈祠”位于衡山香炉峰下,是当时国民政府在大陆所建的唯一一处纪念抗战烈士的大型陵园,也是国内最大的抗战烈士纪念陵园。陵园1938年筹建,1940年动工,1943年告竣,仿南京中山陵形式依山建造,占地180余亩。中轴线上依次为牌坊、七七纪念碑、纪念堂、安亭战役纪念亭、亭堂、主体建筑为仿木结构。祠宇四周建有13座烈士墓、塔。
海峡两岸媒体记者来到这里时正值中午,此时并没有什么游客,“忠烈祠”在松柏掩映下更显幽静肃穆。
图:五颗“炮弹”直指蓝天造型的“七七”纪念碑(摄影:钟宝华)
迈入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颗“炮弹”直指蓝天造型的“七七”纪念碑,“弹体”一大四小,屹立在一起,象征着汉、满、蒙、回、藏等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坚决抗战到底。穿过陈列有“南岳与抗战”图文史料的纪念堂,大理石镶嵌出的“民族忠烈千古”六个大字映入记者眼帘,讲解员介绍,两侧的276级台阶代表安葬在这里的2760位牺牲的抗战将士。拾级而上,便可见主体建筑上蒋中正手书的“忠烈祠”三个鎏金大字。
图:两岸媒体参观南岳忠烈祠(摄影:钟宝华)
图:大理石镶嵌出的“民族忠烈千古”(摄影:钟宝华)
讲解员对记者说,近年来常有台湾地区游客或团体到“忠烈祠”参访拜谒,看到这一由国民党建成的抗战烈士陵园得到大陆政府的很好保护,大家都很惊讶,而其实这里在1996年就已被确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图:南岳忠烈祠在1996年被确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摄影:钟宝华)
走出“忠烈祠”,记者一行来到1号楼,也就是国民政府时期湖南省主席何键所建的何公馆。据介绍,1930年至1944年间,蒋介石与夫人宋美龄曾5次居住于此。现在,这里已建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南岳军事会议”展览厅,供游客参观游览,感悟历史。
进入公馆一层,便可见当年的南岳军事会议室,不变的陈列仿佛将人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两党高级将领在这里共同研究抗战方略,进行作战部署。
登上公馆二层,“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展览呈现在眼前,件件珍贵史料让记者了解到,继1924年5月两党合作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后,1939年2月“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的建立,是双方在军事培训方面的又一次联手。
图: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展览,揭开尘封历史(摄影:钟宝华)
“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的创办,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持久战”、“游击战”的思想对正面战场影响的产物。全面抗战爆发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失利,而八路军、新四军却能深入敌后,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狠狠打击敌人。这使当时的国民党当局看到了游击战争的重要战略地位。于是在主持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时,蒋介石就提出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方针,并接受共产党的建议,决定创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以培训游击战骨干、开辟敌后战场,“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
展出的文字资料和图片真实记载了在中华民族抗战生死关头,共产党与国民党重新合作,创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共同培育抗日骨干的史实。据史料介绍,1938年10月至1940年7月,国共两党在这里合作举办了三期游击干部训练班,周恩来、叶剑英亲自带中共学员前来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方针与策略,白崇禧、汤恩伯等国民党中高级将领在此系统学习了游击战略战术。可以说,当时的南岳,既是国民党军政要员的活动中心,也是国共两党携手抗日的阵地。
正如“南岳游击干部培训班” 展览前言中所阐示:这不止是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历史的再现,更可为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实现“一国两制”的构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共同振兴中华,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钟宝华)
[ 责任编辑:钟宝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