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明贤在“中国国粹油画艺术精品展”上接受本网记者专访,回顾20年行走两岸历程(李徽 摄)
中国台湾网11月4日北京消息 在国家大剧院见到台湾著名水墨画家江明贤时,他正在为“中国国粹油画艺术精品展”的赴台事宜出谋划策。如今在艺术推手角色上游刃有余的他,面对日益热络的两岸艺术交流现状欣慰溢于言表。作为在大陆办画展的台湾第一人,江明贤20年来行走两岸之间,在画就无数美景山川之时,亦让两岸艺术交流呈现出一派无限风光。
破冰——开两岸艺术交流先河
1988年7月,江明贤在新华社香港分社的推荐和帮助下,应大陆“中华文化联谊会”之邀赴大陆访问,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举行巡回个展,引起两岸画坛巨大回响。那个年代,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画家到大陆最高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无疑是“吃螃蟹”的大胆之举。虽然当时两岸处老兵探亲之外的其它领域交流仍被严格限制,“心中有些忐忑”的江明贤还是抱着“艺术中立、以画会友”的理念毅然“登陆”,堪称两岸文化艺术交流的破冰先锋。
“那个年代的大陆,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经济上百废待兴,思想上还较为封闭。但是可以感到人们对艺术相当渴求,虽然画家在当时生活水平并不高,却有很大的理想抱负。”江明贤至今还记得他第一次接触大陆同行们的印象。
这一填补了两岸文化交流的空白的“壮举”,让江明贤在两岸声名鹊起,也给他带来了不小的麻烦。由于当时岛内特殊的历史背景,江明贤回到台湾时,被当局以触犯相关法律严禁其出境两年。“那时候我成了很多报纸社会版的头条人物,还被任教的大学解职。”
纪录——20年“画”说两岸风情
随着两岸文化交流的逐步解禁和日益热络,江明贤往来两岸之间也越发有闲庭信步之感。从第一次“登陆”至今,他已经数不清自己前往大陆写生和交流的次数。“去年全年我几乎每月都要到大陆一次,今年7份以后,我也是月月都来。”
江明贤以山水画起家,从1988年到1997 的年间,他的足迹踏遍大陆大江南北,用他“融西润中,突破前人”的独特风格创作了数百幅描绘壮丽河山的磅礴画作:黄山奇峰、万里长城、乐山大佛、布达拉宫。“我去过世界很多地方,最美的山水还是在大陆。”1998年,他为了配合台湾全民无线电视台的一档名为《画说台湾》的节目,把创作视角转回台湾,却又开辟了另一片天地。他先后对台湾的古迹建筑进行系统的“地毯式”搜素描摹,从台北的龙山寺到台南的赤坎楼,从明清古迹到日本殖民时期楼宇,台湾各个时期的建筑他画了一大半。在江明贤软中带钢的笔触下,台湾各地的风俗民情,定格为一幅幅丹青美卷。江明贤用最“中国”的水墨技法,将那些浸透着中华文化与民族情感的台湾历史印记如实封存了下来。
张大千曾对江明贤作品有过点评:兼求形似与神韵的透现,而使水墨与色彩得其主弼相彰之趣。读他的画,犹如读一首小诗,清新悦目,且具深度。
而如今,江明贤再次将视角回归大陆,投向了积淀着历史、折射着民族文化和生命张力的人文古迹。用柔软的水墨,现建筑物的阳刚,绝对是高难度的挑战。当他用水墨画法给予凤凰古城、平遥古城、北京故宫这些风格各异的建筑以全新诠释的同时,也为传统的水墨画充实了新的生命。
最近10年,江明贤已经不再踏足欧美,“大陆这么多的美景画都画不完,哪还有时间跑到国外。”更重要的还是“对大陆的一切有感情”。“当身临其境看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人类智慧的巧夺天工,迸发出的感动,是最好的绘画灵感。”江明贤说。
推手——实现两岸绘画艺术的世界梦想
近年来,江明贤频繁行走两岸,不仅为了采风创作,更在于推动中国水墨艺术的发展,促进两岸艺术交流。1995年,他曾策划“长河雅集” 画会,组织台湾lO位著名水墨画家到旧金山举行作品展。2005年,他又将“长河雅集”带到了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举行“新世纪台湾水墨名家联展”。
江明贤告诉记者:两岸的艺术家都应该有一种使命感,就是推动中国人的绘画艺术走向世界,谋求与西方艺术的“平起平坐”。“在绘画上,年轻人切忌全盘西化、盲目跟风,西学可以为用,但表达的精神诉求一定要清醒,中华传统内敛、朴拙、凝重的风格不能丢弃。”
“奥运会开幕式上长卷展开之时我非常激动,那是中国在向世界宣示,书画艺术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华。”江明贤认为:两岸的艺术家应该有责任为中华绘画艺术的世界梦想出一份力。
正基于这一理念,江明贤作为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的教授,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培养年轻人,为两岸年轻艺术学子的交流铺路。江明贤表示:近10年来,两岸艺术交流并不平衡,大陆画家前往岛内的数量还远远不够。而接待大陆交流团访问方面因为8年来得不到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困难重重,即使如此,江明贤的院校仍然坚持邀请大陆美术院校的博士生们赴台交流。“艺术的发展靠国力,靠经济,靠教育,想让中国人的艺术走向世界,要给两岸更多沟通学习的机会。”而他也透露:随着台湾局势的变化,当局预计将给予专款用于鼓励两岸艺术交流,到时候可以有条件邀请更多的大陆艺术学者到台湾访问,将两岸艺术交流一直推动下去。(记者 李徽)
[ 责任编辑:李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