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本网快讯  >   正文

惠台新举措助金门起飞 赴台旅游迎来“及时雨”

2008年09月09日 23:46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金门县参加第四届海峡旅游博览会打出“ 合作之门 和平之门 和解之门”响亮口号,配以利好政策助阵,成为全场焦点(李徽 摄)

 

  中国台湾网9月9日厦门消息 在金门县参加第四届海峡旅游博览会的宣传册上,县长李炷峰还在呼吁“希望不久的将来,两岸开放福建省以外游客赴金门旅游,甚至经由金门前往台湾观光。”如今书册仍在飘着墨香,但新政策已经开始助力金门起飞。而经由澎湖金马的“第二通道”,急需振奋的赴台旅游迎来了一场“及时雨”。

  金门此次组织近百人的大规模团队参加第四届海峡旅游博览会,搭建252㎡的展位,喊出:“合作之门、和平之门、和解之门”的口号,配以声名远扬的高粱酒和菜刀,成为展会上最大亮点。

  金门县长李炷烽表示,金门拥有极佳的区位优势,早在“小三通”开放后,金厦之间的互动就相当频繁,观光发展以及贸易往来为金门人带来了富足,而如今进一步扩大“小三通”,金门的观光旅游发展及推广策略更加多元化。每年约有1000万人次前往福建武夷山观光,在“小三通”更加便利后,业者可以朝“金门+厦门+武夷山”或是其他福厦产品的开发,让行程更加多元化。“在进入两岸往来的新里程后,预期会引进更多商机。”

  目前金门飞台湾本岛有台北、台中、嘉义、台南、高雄五个航点,最短的不需一小时即可到达。而有业者预估:大陆开放13省市居民经由澎湖金马赴台湾本岛旅游后,金门赴台的航班还会有增加。而目前轮渡方面已经开始有所动作。

  而李炷峰则希望借由大力发展旅游观光,改变金门在许多大陆民众心中的刚硬刻板印象。“金门从战地蜕变为和平之岛,期待在两岸交流中扮演更积极的桥梁角色,让从前的炮火战地变成两岸的合作、和解的纽带。”

  受益的又何止金门。金门交通旅游局局长林振查认为:“大陆游客赴台不必绕经港澳,通过海上直航至金马澎地区,再转机进入台湾本岛。这条路线将成为赴台游快速便捷的‘第二通道’,对两岸旅游合作将产生重大影响。”

  赴台旅游“第二通道”的开辟,无疑给两个月来因赴台陆客人数不如预期而焦虑的台湾业者打了一剂强心剂,难怪有业者就表示:新政策有如及时雨,两岸旅游合作前景相当乐观。

  台湾中华两岸旅行协会理事长沈冠亚告诉记者:通过厦门—金门—台湾路线赴台旅游,往返估计可节省近1500元人民币费用和宝贵时间。“更重要的是往来更加便利,选择更加多元灵活。厦门至金门直航航线每天20分钟一班,每班航程只有40分钟,金门到台湾日日有航班,最快航程不到一小时,可大大补充周末包机航班紧张问题,并可同时缓解港澳航点的通关压力。”

  就在国台办宣布开放13省市陆客经由澎湖金马赴台旅游的同一天,闽粤浙赣23个省辖市旅游局局长在厦门签署《厦门宣言》,合力打造对台旅游前沿合作平台,将海峡旅游区打造成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的第四大旅游板块。

  而为与厦门等23个城市保持更紧密联盟关系,金门旅游部门进一步提出两岸旅游“N+X”的区域合作框架规划。“N”指大陆的旅游区域联盟城市,“X”则指台湾城市。第一阶段,两岸可实现“23+3”框架,即23个大陆联盟城市加上金门、马祖、澎湖三地,实现区域合作;第二阶段,将两岸区域合作的范围扩大到台北和高雄,即实现“23+3+2”;第三阶段,合作范围涵盖台湾23个县市,形成“23+23”的框架,两岸形成一个“区域对区域”的全面合作对接形态。

  金门业者认为:《厦门宣言》的签署意味着海峡西岸旅游业区域整合已为两岸旅游产业全面对接做好准备,下一步区域合作的范围将有望延伸至金门、马祖、澎湖地区,再拓展至台北、高雄等台湾主要城市,最终形成海峡西岸23个城市与台湾全部县市的全面合作。“赴台旅游将进入一个突飞猛进的时期。”

  面对政策层面的鼓励措施,台湾知名政治评论人江岷钦表示:酒香不怕巷子深,面对频密的利好,台湾方面也应加强修炼内功,拷问自身。他认为:发展台湾旅游一定要将景点融入台湾的人文特性,才能持之以恒地吸引大陆游客一来再来。台湾中华两岸旅行协会理事长沈冠亚认为:陆客通过澎湖金马赴台以及《厦门宣言》的签署,绝不仅仅对海峡旅游产生深远影响,更会对两岸旅游合作甚至港台、港澳以及两岸四地大旅游圈的最终形成产生积极作用。(记者 李徽)

 

 

金门高粱酒声名远扬(李徽 摄)

 

 

金门菜刀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历史的“遗产”(李徽 摄)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