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本网快讯  >   正文

火炬手徐博东:高擎火炬在两岸关系研究上继续奔跑

2008年08月10日 09:53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徐博东

 

  中国台湾网8月10日北京消息   著名台湾问题专家徐博东教授今年64岁,但当高擎火炬奔跑在艳阳之下,有力地挥舞手臂之时,精神矍铄得竟让人丝毫感觉不到他已年过花甲。

  不久前,这位大陆台湾问题研究界的领军人物之一卸掉了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职位,8月6日,他扮演起了一个新角色——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

 

  就在火炬接力的前一天,他还参与了一场官方组织的内部咨询研讨会议。对两岸关系局势与发展进行观察与思考是他的工作内容之一。徐博东思维异常活跃敏捷。“大战略讨论我参与,出妙招小主意也积极。”这也让官方机构曾说:徐博东是为我们出主意最多的学者。

  北京奥运会火炬手——这份殊荣,或许可视作对这位倔强学者一路走来取得成就的最好表彰。

  “不走寻常路”

  徐博东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种傲骨,和一种“不走寻常路”的倔强。从年轻时候在中学教书,他的教学风格就独树一帜。从不照本宣科是宗旨。为了教好历史课,他曾经辗转北大、人大、北师大等重点院校听不同风格的历史课程,以求博采众长。“我不聪明,但愿意动脑子,更看重以勤补拙。做什么都要力争做到一流。”

  徐博东教近代史,曾经带着学生走访清东陵、颐和园,甚至住到了承德避暑山庄里。“天蒙蒙亮的时候,我和学生们爬到山上,看着文津阁前湖面上升腾的雾气,给他们讲近代历史的风云消长。”他讲火烧圆明园,竟然把学生们讲得泪流满面。多少年后,还有当了老师的学生回来朝徐博东索要教案讲稿。

  在讲甲午战争讲台湾时,徐博东还特别把从台湾带回的果脯、水果挂历、台币硬币拿出来跟学生分享。以至于有视察学校的上级领导以为徐博东纵容学生上课吃零食。

  “讲中国近代史,一定要把感情融入,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那样屈辱和辛酸的经历,而今,我们早已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在体育竞技上可以和美国一争高下,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也越来越稳固。”

  民进党研究的拓荒者

  这种“不走寻常路”的态度,在后来也如出一辙地投射在了徐博东的台湾问题研究工作上。

  徐博东与台湾研究的渊源或许要追溯到他出生之时。母亲生他的时候,接生的正是大名鼎鼎的台湾抗日英雄丘逢甲的孙女,而另一个接生的人是另一位台湾抗日领袖蒋渭水的干女儿。与丘家的特殊渊源和深厚交情也使他后来因研究丘逢甲而一鸣惊人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并带有或多或少的宿命色彩。

  虽然是在80年代以研究丘逢甲踏入台湾问题研究领域,但徐博东真正在两岸打开知名度却是始于对台湾民进党的深入研究。“那个时候学界的研究热潮都集中在国民党,没有多少人看得起民进党,根本想不到他们会拿到政权。”
 
  台湾大学教授王晓波就曾撰文写道:不知道是徐博东独具慧眼还是因为热门的国民党研究抢不过别人,竟然选择了坐研究民进党的“冷板凳”。

  徐博东认为:由于当时国民党研究是热门,“从资料获取到人脉都无法与官方研究机构匹敌”,“不想跟着别人后面做研究”的想法让他选择以研究民进党为切入口。“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民进党的发展势头,社会基础以及当时民众对国民党长期执政的压力反感都预示改朝换代的气息。”

  1987年,徐博东应台湾王晓波教授主持的“台湾史研究会”之邀准备赴台研讨。40多岁的他以“平均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经常坐麻在椅子上”的精神在短短一周内完成了两篇一两万字的论文。虽最终由于局势与环境未能成行,但“人未到文先到”,徐博东的文稿成为了1949年以来大陆学者首次在岛内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一下子引起了轰动。

    治学岁月筚路蓝缕

  与官方研究机构相比,作为民间研究学者的徐博东面对的困难可想而知。那个时候资讯收集远不如现在方便,连看台湾报纸的机会都很难,关于民进党的参考资料更少之又少。徐博东用老旧的收音机坚持每天收听台湾中广新闻网的广播作为第一时间了解岛内时局的渠道。

  徐博东每次赴台交流访问,都想方设法与民进党人士接触,从“中央”到基层、从城市到农村,从不放过任何掌握信息的机会,他的一些台湾朋友甚至被他烦得“不堪其扰”,但仍被他“这种治学态度和求知精神所感动。”

  在这种条件下,徐博东以一己之力在北京联合大学创办台湾研究室,而最终升级为台湾研究院。堪称白手起家,筚路蓝缕。由于经费困难,他甚至掏不出路费到外地参加学术会议,好几次都是作报告的文章已经寄给了主办方,人却无法到达,“文到人不到”的窘迫经历不一而足。

  家里的传真机、打印机、录音电话、收音机,都是他为了做研究自掏腰包。一台收音机就曾经花费掉一个半月的薪水。 “台研所最初的10个人,后来出国的出国、考研的考研,还有干脆不干的”,可见条件之艰苦。徐博东回忆起那段岁月,也不禁感慨:“能一路坚持下来,需要一些精神。”

  2000年以后成立了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所,徐博东成为了联大的一块招牌。但“墙里开花墙外香”,北京联合大学的校长甚至连他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为此还亲自登门。当校长问起徐博东的困难,徐教授抱出了个票据盒子,里面是几万元的发票,辛酸苦辣,不言自明。

  光荣交棒 两岸关系研究上继续奔跑

  民进党上台后,研究民进党亦成为热门,研究者趋之若鹜。北京联合大学台研所的名声也越来越大,终于在2005年升级为研究院。台研院成立之时,台湾岛内知名学者,名流悉数到场,灿然可观。一位涉台官方机构的官员就曾说:徐博东作台湾研究,从“路边摊”,做到“大排挡”,最后竟做成了“大饭店”。但其中甘苦,却难以尽表。

  多年来研究民进党积累下的人脉,让徐博东成为了民进党一些人士与大陆方面交流的一个便捷渠道。就在不久之前,他还为民进党籍的邱太三等人的奥运会之行帮忙出力,让他们有机会如期赴京。

  而永远以独树一帜为追求的徐博东近年来研究领域也逐渐转向两岸关系、岛内政党政治和中美与台湾地区多边关系。作为“入世”的学者,他更始终积极地为中央对台决策部门建言献策,为两岸关系谋划蓝图,提出的建议很多都被中央重视和采纳。对政策和局势的精准把握和精辟分析也使他成为了媒体们最愿意“关照”的学者。国台办前新闻发言人张铭清就曾表示:徐博东是台湾问题的“民间发言人”。

  近年来,搭建良好平台培养接班人,是徐博东作为院长的主要工作。如今,北京联合大学台研院拥有二十几人学者队伍,年轻一代也渐渐与大陆官方和岛内缔结了深厚的人脉关系。 “早已过了困难的时候,告别了单打独斗。如今团队的承接课题能力,是当初一个人打拼无法相提并论的。” 

  “台湾问题研究需要积累,没有五到十年的磨练就不能称为合格的学者。除了勤奋,还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强烈的政治敏感度,并且对台湾的大陆政策、大陆对台政策熟悉和国际关系相当熟悉,还要拥有历史的眼光来把握宏观大局。因此研究起来,也是如履薄冰”。

  今年,徐博东从一手创办,奋战十多年的联大台研院(所)光荣交棒,以研究国民党擅长的社科院台湾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刘红接掌帅印。有台媒戏称:北京联大台研院“政党轮替”。徐博东认为:退休后管理的担子卸下轻松不少,可有更多时间留给自己全心埋头研究。当然,当过火炬手的他会安排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去锻炼,保持着矍铄的精神,继续为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研究不停地奔跑。(李徽)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李桂英 ]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