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本网快讯  >   正文

城际高速铁路通车 奥运加速“京津一体化”(组图)

2008年07月31日 21:03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京津高速铁路将于8月1日正式通车,31日迎来境内外记者采访。摄影:李徽

  中国台湾网7月31日北京消息    “坐火车,看奥运。”作为北京奥运会的重点配套工程,中国首条城际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将于8月1日正式开通运行,7月31日,记者登上采访专列亲身体验了“高铁”的方便快捷。

  时速350公里 半小时实现“京津一体化”

  全长120公里、总投资215亿元京津城际铁铁路是我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它的建成将极大提高奥运期间的铁路运输能力,京津两地观看奥运赛事将得到极大便利。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列车,全程只需30分钟,比目前京津之间的D、Z字头车要快将近40分钟,这让铁路交通“公交化”从概念变成现实。

  “快,太快了!”当列车徐徐停靠在天津站时,很多记者仍在采访之中没有察觉。来自日本的记者铃木胜巳表示:半小时的时间过得比想象要快,行驶很平稳,跟新干线没什么区别。

  这种平稳舒适的感觉正是京津城际铁路的最大亮点。京津城际铁路全线铺设无砟轨道,与传统有砟轨道相比,大大减少了钢轨与车轮的磨耗,线路平顺性提高,噪音减小,因此旅客乘坐起来非常舒服。此外,铁路全线87%为铁路桥道,“以桥代路”的理念不仅保证线路基础稳固,更有效地减少了铁路对沿线城镇的切割,保证了周边行人居民的安全,并节省了大量土地。

  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列车与普通的动车组列车在外形、结构和功能上基本相同,在灯光、颜色等细微部分比原先的动车组更完善。开通运营初期,目前每天开行47对动车组列车,一等车的票价是69元,二等车的票价是58元,略高于以往京津间动车组列车的票价。

  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告诉记者:京津高速铁路开通将让北京和天津迎来越发紧密的“一体化”时代,“以后北京人想吃狗不理包子了,抬腿就走,半小时后就可以吃到。天津将成为北京真正意义的后花园。”

  服务标准全国铁路最高级

  由于京津城际铁路要在奥运期间承担运送往来京津的运动员与观众的重要任务,因此列车内的实行全程无干扰服务,乘务人员也进行了相当严格的训练。奥运英语及国外风俗礼节是培训重点,列车员选拔时经过七道面试,都具备着较流利的英语水平和大专学历。此外,站立行走、端拿递送,甚至连两手交叉多少度,伸到什么程度,都有明确要求。列车长徐颖自信地表示:京津城际铁路列车的乘务员是中国服务级别最高的服务员。

  记者在列车餐吧上看到,食品展示柜、微波炉、冰柜等设施一应俱全。与大家以往“火车上食品贵”的印象不同,这里提供的餐饮与市面价格基本保持一致。一听可乐的价格是人民币3元,一听鲜橙多的价格是人民币3.5元。

  以站保车 五道防线保证行车安全

  针对各界关心的防恐安保问题,王勇平表示:目前,铁路系统落实安全防范的原则是“以站保车”,车站安检要做到万无一失,通过这样来保证了列车的安全。在客流比较密集的大站,相关安检措施会更为完备。当有记者问及是否将在奥运期间为每列列车配备刑警时,王勇平认为完全没必要, “铁路安检不会给恐怖分子留下任何可乘之机。”

  据记者了解,京津城际铁路全线实行全封闭管理,与所有道路实现立交。全线视频监控,安装了监控探头,能够对重点区段和设备设施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全线所有的紧急疏散口,全部安排保安人员24小时看守。铁路公安部门成立了公安巡防队和警务区,专门负责京津城际铁路的安全保卫工作。

  而据介绍,北京南站火车站也为反恐防爆设立了“五道防线”:包括车站广场及周边地区的巡查,强化车站出入通道管理,严格进站旅客携带物品的安检,加强候车室、售票厅、行李房、行李寄存处的管理,以及列车安检,以确保奥运期间铁路安全的万无一失。

  王勇平表示:京津高速铁路开通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奥运提供保障,更为中国正在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等一大批铁路客运专线建设运营提供了成功的示范和极为宝贵的经验。此外,新线路的开通腾出了北京至天津既有线的能力,将有效缓解进出北京货运能力长期紧张的状况。(李徽)

明亮宽敞的候车大厅颇具机场风貌 摄影:李徽

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列车与普通的动车组列车在外形、结构和功能上基本相同。摄影:李徽

明亮宽敞的候车大厅颇具机场风貌 摄影:李徽

北京南站酷似飘带的穹顶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风格 摄影:李徽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