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泛化关税应对芬太尼危机,内病外治有用吗?
特朗普再次就任美总统之初,即将解决芬太尼危机作为优先目标,这种做法反映了特朗普政府对美国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滥用问题的关注。中华民族也曾饱受鸦片荼毒,深知一旦成瘾性药物泛滥的危害。但是,美国的芬太尼危机真的是因中美经贸活动而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吗?随意挥舞关税大棒真的能够解决美国的芬太尼危机吗?
政策执行不力、监管缺失和社会文化导向是美国芬太尼危机的根源。有数据显示,作为全球最大的芬太尼药品生产国和消费国,美国以占世界5%的人口消费了全球80%的阿片类药物。作为实际受益者,美国制药和医药行业对阿片类药物存在较为严重的过度处方和滥用,加上非法合成和销售监管漏洞,阿片类药物在美国市场广泛使用。又因为暴利吸引了大量的非法贩卖势力的参与,美部分地区的警力投入不足更加剧了阿片类药物的泛滥。特朗普政府行政令称,阿片类药物每天造成约200名美国人死亡,而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美国因滥用毒品死亡的人数超过10万。
相比而言,正是因为历史上曾饱受苦难,中国是世界上禁毒政策最严格、执行最彻底的国家之一。在特朗普第一任期,中美在芬太尼相关问题上就开展了积极合作。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向美方明确芬太尼危机根源在美国国内的情况下,2019年,中国宣布正式整类列管芬太尼类物质,成为全球第一个正式整类列管芬太尼类物质的国家。此后,中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自整类列管以来,中国未再收到美方查获来自中国芬太尼类物质案件的通报。不过,美方却并不配合。也是在特朗普第一任期的2020年5月,美国商务部将中国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列入“实体清单”,限制其获取美国的技术和设备。这种单边行为不仅损害了中美禁毒合作的基础,也反映出美国在芬太尼问题上缺乏合作诚意。
此次美方妄言中国对芬太尼及其前体管制不力,相关物质对美出口造成了美国阿片类药物危机愈演愈烈,不仅没有事实依据,还采取了极不负责任的单边主义做法,对所有自华进口商品在现有关税基础上再加征10%的关税。这是病急乱用药、损人不利己的做法,将扰乱全球供应链。
关税作为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事实上是各方利益的充分分配方式。关税越低,跨境交易就越容易,企业可以在更大范围优化资源配置;反之则是进口国政府从国际交易中强行取得收益,导致跨境交易成本上升,增加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作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出口国,中国提供的各类工业制成品、中间品和生活消费品保证了美国市场各方需求的稳定供应、美国民众的高品质生活、美国企业的竞争力。特朗普政府加征的关税,将显著增加美国供应商的进口复杂性和成本,使得近年来美国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增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降低关税是包括美国在内各方的共识。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加上自由贸易协定,一轮轮的降税历经坎坷,相当不易。但是,加税和贸易保护主义更容易激发民族主义情绪,容易在展示“肌肉”的同时让决策者获得短期的满足感。这种危险的满足感又可能掩盖进口商和利益相关方反对关税措施的声音,掩盖民众对通货膨胀的“痛感”。从过去8年的情况来看,美国国内并不能形成包括服装、鞋类、机械和电子机械等自华进口的国内替代,相关需求不得不通过支付更高的成本进口。
2月2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在就美方宣布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10%关税发表谈话时强调,中方希望美方客观、理性看待和处理自身芬太尼等问题,而不是动辄以关税手段威胁他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在2月4日的公告中也指出,美方的做法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不仅无益于解决自身问题,也对中美正常经贸合作造成破坏。特朗普政府的确应该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不会逆转,包括美国在内的任一个国家都不太可能做到自给自足,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贸易网络在技术加持下还将更快迭代演化。“内病”也不能“外治”。解决芬太尼危机关键需要美国内治“吃药”、向内“开刀”,涉及跨境供应链的时候需要相关方采取对话和协商的机制,分享相关信息,加强真假信息甄别,在合法、合规和合理的基础上共同行动、相向而行。
(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美大所副所长、研究员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