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送别黄旭华,再听一次他的“深潜”人生

2025-02-10 15:05:00
来源:新华社
字号

  “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带着一生的奉献、无限的赤诚,黄旭华,那个为祖国“深潜”一辈子的人,走了。

  这是黄旭华院士手捧潜艇模型的肖像照片(2016年1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2月8日,黄旭华吊唁仪式在第七一九研究所总体楼二楼大厅设置的灵堂举行。新华社记者熊琦 摄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这是我们自己干出来的。”

  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面对外国的技术封锁,毛泽东同志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国外保密控制极严,要从浩瀚无边的报纸杂志和论文资料中找到有价值的内容,犹如大海捞针。难得找到的,又是零零碎碎,真假难分。

  黄旭华要求科技人员随身带上“三面镜子”,用“放大镜”扩大视野;用“显微镜”摸清实质;用“照妖镜”弃假存真。

  黄旭华院士在办公室查阅资料(2017年12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彼时,科研手段和试验设备不是空白就是待建。哪儿有今日一秒上亿次的计算机,只有算盘和计算尺。

  几千吨排水量的核潜艇的重量重心值,牵涉到数万台件的设备、仪器,几十公里长的管道、电缆和上千吨的钢材材料。成千上万的数据,都是用算盘和计算尺,一个一个算出来,加以集成,再不断调整配重,每一次调整,都得从头再来。

  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就一边设计、一边施工,白天黑夜加班加点;日日夜夜、月月年年,算出了首艘核潜艇几万个数据;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和稳性,边角余料都要过磅称重……

  黄旭华院士在办公室查阅资料(2017年12月15日摄)。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当“蓝色巨鲸”奔向大海之际,在场的人无不热血沸腾,他更是喜极而泣。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一座荒岛和一群隐姓埋名的人彻底改写了世界核潜艇的历史——中国核潜艇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编入海军进入战斗序列。

  黄旭华(后排左一)同参与深潜试验的科研人员合影(1988年4月30日摄)。新华社发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这是我们自己干出来的。”

  多年之后,黄旭华的云淡风轻,浓缩了所有。

  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辽阔海疆从此有了护卫国土的“水下移动长城”。

  黄旭华在葫芦岛试验基地(1988年3月4日摄)。新华社发

  “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当祖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就一次流光;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流血的时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

  为数不多的访谈中,黄旭华的这段话格外令人印象深刻。他这一生,时刻准备着为国牺牲。

  黄旭华(右)在观察某新型核潜艇(1988年4月21日摄)。新华社发

  1988年初,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深潜后承受的外压是1吨多,但凡有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不严,都可能面临艇毁人亡的结局。

  黄旭华决定,亲自随艇下潜!

  极限深度,成功了!黄旭华欣然题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痴”,是为了科学;“志”,是为了祖国。

  2019年4月18日,黄旭华走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1926年,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的一个小镇,排行老三。他的父母在当地行医,颇具声望。

  小学毕业时,全面抗战拉开了序幕。黄旭华为了求学翻山越岭,步行整整四天,才找到为了躲避日寇而搬迁的中学。

  上海解放后,“山茶社”社员在上海交通大学校园合影,前排卧者为黄旭华。新华社发

  “想轰炸就轰炸,因为我们国家太弱了!”在炮火与动荡中长大的黄旭华,太渴望祖国的强大。

  这个曾经想要学医的青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他立下誓言:“我要学航空、学造船,我要科学救国!”

  岁月见证。离家投身核潜艇事业时,黄旭华才三十出头,再见亲人,他已满头白发。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左图为1957年春拍摄的黄旭华;右图为1986年冬拍摄的黄旭华与母亲的合影。新华社发

  “家人不知道我在外做什么,父亲去世我也没有回去……”

  总有人问黄旭华,忠孝不能两全,你是怎样理解的?

  “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黄旭华(左一)在母亲一百岁大寿时合影(资料照片,1993年10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无怨无悔的使命背后,有一生难解的乡愁,更有超越凡俗的追求。

  “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孝。我虽然没有遵守‘常常回家看看’的诺言,但我恪守了要严守工作机密的承诺,我相信总有一天,大家会理解、谅解我的。”

  兄弟姐妹中他工资最少、房子最小。他淡淡一笑:“你们有这么好的境况,我祝贺你们,但我绝不眼红。我还是走我的独木桥,一生不会动摇。”

  黄旭华及其夫人在上海合影(1956年4月29日摄)。新华社发

  黄旭华夫人李世英(右)在为他整理着装(2014年5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熊金超 摄

  “用自己坚挺的脊梁,给了整个民族以力量。”

  摘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黄旭华比过去更忙了:他走进大中小学,为孩子们作报告、作科普,宣讲科学家精神;先后向科研、科普、教育机构捐献奖金逾2000万元,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激励后继者开拓创新、勇攀高峰……

  这是2019年9月27日拍摄的黄旭华。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各种宣讲的照片和视频资料中,他始终精神抖擞、面带微笑。即使需要拄着拐杖、坐着轮椅,他也挺直脊背、目光炯炯。

  2016年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召开纪念大会,庆祝建校120年周年。校友代表黄旭华和在校生分享自己理解的“交大精神”。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小学“黄旭华院士科技教育中心”,一项名为“黄爷爷,我想对您说”的心里话征集活动,吸引着孩子们的热情参与。

  有孩子这样写道:敬爱的黄爷爷,现在我们能够安享和平,都是有像您一样“赫赫无名”的奉献者,用自己坚挺的脊梁,给了整个民族以力量。虽然您不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但一直默默为国努力。我要向您学习,以您为榜样,勇往直前,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2025年2月7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师生在追思活动现场默哀。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责任编辑:滕丹丹]